黄金赌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探访香港好人

2017年06月08日 11:01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专线   

  新华社香港6月7日电 题:探访香港好人

  新华社记者郜婕

  香港到处都有好人,有的从内地到香港打拼多年,艰难扎根后不忘帮扶穷人、回馈社会;有的创业成功后捐出亿万财富,书写慈善传奇;有的人到中年决定“海归”并扎根内地,尝试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培育祖国下一代。

  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寻访这些香港好人,可以从他们迥异的人生轨迹中看出相似的奉献热忱,也折射出香港与内地的血肉联系。

  免费派饭的“爱心饭堂”老板

  香港深水埗区有一家餐馆颇有名气,人称“爱心饭堂”。2011年起,这家餐馆与社会团体合作,定期向露宿者、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免费派饭。如今“爱心饭堂”派饭规模已由最初每月1次、每次几十份,发展到每星期4次、合计上千份。

  “爱心饭堂”老板陈灼明(右一)和义工在饭店准备派发的盒饭(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爱心饭堂”老板陈灼明(右一)和义工在饭店准备派发的盒饭(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爱心饭堂”老板陈灼明,人称“明哥”,从内地来香港近40年,从打工做厨师到自己当老板,屡次生意难以为继,都在热心人士帮助下渡过难关。用他的话说:“这些年,社会力量帮我们生存下来,我们也要回馈社会。”

  5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六,记者来到陈灼明的餐馆,首先注意到门上标明的营业时间与众不同:下午4时30分就结束营业。这一安排显然是为准备傍晚派饭预留时间。“今天比较忙,总共要派400份饭,”陈灼明告诉记者,“其中200份给附近两个屋邨的独居长者,需要义工挨家挨户送上门。还有200份给周边的无家可归者,他们在那边天桥下等。”

  凭借“爱心饭堂”的善举,陈灼明近年获得不少荣誉,包括当选2013年香港“十大正能量代表”,2014年入选“感动香港十大人物”、获得“爱心奖”嘉许等。他把获奖看作“学习机会”:“每次去领奖,可以看看身边的人(其他获奖者)是怎么做的,跟他们学习,改良自己的做法。”

  陈灼明团队在上门为独居长者送饭时,还会留意对方生活中的其他困难,想办法帮助解决。遇到节假日、强暴雨等政府规定可停工的情况,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可能暂停服务,“爱心饭堂”却“年三十也派饭,遇到八号风球(强台风,按规定可停工停课)也不中断”。

  记者见到的陈灼明脚踩棕色塑料拖鞋,衣袖磨得起球破洞,发白的牛仔裤后面一个磨破的口袋底露出黑色皮夹一角。他笑称,自己打拼多年,“60多岁了还是没赚到钱,主要因为心软——小时候吃过苦,后来看到别人没饭吃就想帮他们”。在他看来,做慈善不仅需要爱心,还要可持续。下一步,他打算探索社会服务企业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争取让“爱心饭堂”服务点延伸到香港其他几个基层市民集中的区域。

  卖房捐校的“黄金赌城娱乐百校之父”

  香港企业家田家炳的名字,内地教育界都不陌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捐助教育事业以来,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黄金赌城娱乐百校之父”。

  “黄金赌城娱乐百校之父”田家炳(前左)在家中接待内地田家炳中学校长访港团(2016年11月摄)。 新华社发

  “黄金赌城娱乐百校之父”田家炳(前左)在家中接待内地田家炳中学校长访港团(2016年11月摄)。新华社发

  田家炳1919年生于广东大埔,不到16岁辍学从商,后辗转越南、印尼等地创业,1959年移居香港开办工厂,成为香港化工行业领军人物。1982年,已是亿万富豪的田家炳捐出八成财产,成立公益基金会,主要捐助教育事业。

  作为慈善家,田家炳最为人称道的事迹在于“卖房捐校”。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田氏企业和基金会收入受到影响。田家炳为兑现捐款承诺,变卖住了近40年的别墅,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资助内地几十所学校,自己则租房至今。

  如今已是98岁高龄的田家炳通过其基金会间接接受记者采访,谈及这段往事时自称“无壳蜗牛”,却表示“从不介意”。他说,教育是关系国家强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树人大业,资助教育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产生的效益远大于把财富留给个人。

  “黄金赌城娱乐百校之父”田家炳(中)在内蒙古武川县田家炳中学更名庆典后与同学合影(2007年10月摄)。 新华社发

  “黄金赌城娱乐百校之父”田家炳(中)在内蒙古武川县田家炳中学更名庆典后与同学合影(2007年10月摄)。新华社发

  田家炳几十年持续支持教育事业的善举赢得广泛赞誉。他在香港获得过“感动香港十大人物”、“爱心奖”等奖项,被授予香港特区政府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全国范围内,他获80多个市县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获数十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院士头衔或聘为荣誉教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还在1994年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

  扎根河南救助残孤的海归姐弟

  蔡懿慧、蔡克颖姐弟出生于香港,随家人移居北美20多年后,放弃各自在美国和加拿大不错的工作,回到香港创办慈善基金会,致力于帮助内地残孤儿童。按照蔡懿慧的说法:“香港回归祖国后不久,我们就 回流 了,希望把国外比较流行的孤儿家庭寄养模式引入内地,让残孤儿童在有更多关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经过在内地多座城市考察,蔡懿慧和蔡克颖2003年开始与河南省洛阳市儿童福利院合作,启动“再生父母寄养计划”,在当地为残障孤儿寻找合适的寄养家庭。蔡克颖说,这一计划开展第一年总共为11名残孤儿童找到寄养家庭,“这些孩子进入正常的家庭环境,得到寄养父母持续、专注的关爱,康复进展明显”。

  “再生父母寄养计划”发起人蔡克颖(后左三)及家人与受惠青少年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再生父母寄养计划”发起人蔡克颖(后左三)及家人与受惠青少年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基金会不仅为寄养家庭提供资助,还为残孤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特殊教育,并定期进行家访,邀请专业人士为寄养家长提供培训。为此,蔡克颖长期在香港和洛阳两地奔走,更于2009年举家移居洛阳,至今已有8年。这期间,“再生父母寄养计划”帮助的残孤儿童数以百计,2014年在香港获得“爱心奖”。

  日前,趁姐弟俩每年难得在香港停留几天的机会,记者与他们见面,听他们介绍这一计划的愿景。蔡懿慧说,她希望这一计划能够让受助儿童不仅不因身处困境而失去自信和希望,还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具有国际观,今后成为社会栋梁,对国家可以有贡献”。

  香港好人精神在延续

  探访香港好人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奉献热忱正感染着更多的人:“爱心饭堂”每周会收到大量义工参与派饭活动的申请,其中包括还在上幼儿园的儿童;黑龙江省鸡西市田家炳中学校长高艳秋说,她的学生以田家炳为榜样,“田老先生就是我们学校的校风塑造者”;蔡懿慧和蔡克颖说,一些曾受他们帮助的残孤如今长大成人,也投身于儿童福利机构……

  多年参与香港“爱心奖”评审的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副局长许晓晖对新华社记者说:“香港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在世界各类慈善指标中都名列前茅……我相信爱心有乘数效应,受到感染力的爱心会更有力量。”

  (原标题:探访香港好人)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