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日记】村干部将扶贫车间搬进村
叶平(左)在电动剃须刀马达组装车间与务工的贫困群众交谈。 刘 兴摄
花屋村地处偏僻,资源贫乏。去年11月份,我被选派到该村任第一书记。如何不负重托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成了我和村里党员干部日思夜想的事情。
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党支部应是主心骨。驻村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提升村“两委”的凝聚力和公信力。我从本职纪检工作入手,精心组织了一场村级财务公开“晒账会”,邀请了30多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晒账会”上,村民代表听了问,问了查,很是认真。“晒账会”让村“两委”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同时也拉近了我与当地干部群众的距离。
精准扶贫,花拳绣腿使不上劲,得靠实招。在走村串户调研中,我发现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不能外出的,大多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他们只能守着几亩薄田度日,大都徘徊在贫困线边缘。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还有政府的兜底政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有心致富却没有合适的项目。
贫困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花屋村孙家塘组贫困户毛冬珠的丈夫早逝,儿子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两个孙女中的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大家也想找点挣钱的活干,可轻活没有,重活也干不了,家里又需要照顾。”毛冬珠一句话提醒了我,能不能请企业将一些简单加工生产线转移到村里,让那些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一些有意愿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呢?
之后的很多天里,我努力寻找这样的项目。在贵溪经济开发区领导的帮助下,我与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双方一拍即合。江西伟进电子有限公司将电动剃须刀马达组装生产线搬进了村里。村里经费紧张,我便将第一书记的1万元工作经费拿出来租场地、建生产线。厂里第一时间发来订单,并派来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几天后,这条加工流水线就运转起来了,28名村民成为第一批工人,其中5人来自贫困家庭。这条生产线运行不到1个月,已发放工资16400多元。领工资时,贫困户李小兰兴奋地说:“做梦也想不到能与城里人一样工作领工资,脱贫有希望了。”
扶贫车间搬进村里,既便民又富民。尝到引进第一条生产线的甜头后,我又马不停蹄引进了第二条生产线。为了方便群众,这次我把车间安排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孙家塘组,项目刚开始就拿到了15万件的订单,更多贫困户脱贫有希望了。
平日不忙时,我最喜欢到村里的卫生计生服务室坐坐,和前来就诊的群众拉家常,谁家面临什么困难,大伙对村干部的工作满意不满意,都能通过拉家常得知。了解完村民的需求后,我总是回应一句“我来办”。贫困户王金华3岁的小儿子患上了湿疹,痒得直哭,我请医生朋友联系哈尔滨的专家对孩子进行了远程会诊,最终治好了孩子的湿疹。现在,为群众解忧已成为我扶贫之外的日常工作,几乎每天都要遇到一两件,我都全心对待。在我心里,每一句“我来办”的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相比自己的苦累,我更喜欢看到群众的笑脸。
(江西省贵溪市河潭镇花屋村第一书记 叶 平 经济日报记者 刘 兴整理)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