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 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中宣部统一组织的媒体采访团记者集体采访塞罕坝林场6个分场之一的北曼甸林场副场长王利东(前排右二)。
姚伟强摄
中宣部统一组织的媒体采访团记者集体采访塞罕坝林场林业科副科长范冬冬(左)。
姚伟强摄
人民日报记者刘毅:
不负坝上这片绿
几代塞罕坝人植绿荒原,有的因公牺牲,有的终生残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铸造了一个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有的英雄,只是默默无闻地躬耕在天地之间,植绿在荒僻高原。他们从来没有梦想过成为英雄,他们的业绩,数十年之后,才会一笔一画地写在大地之上。”站在林场亮兵台上,眺望浩瀚林海,这段文字,自然而然地从我的内心奔涌而出。
塞罕坝的人和塞罕坝的绿,为我们采访、写稿注入了澎湃动力和精神养分。从《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等三篇通讯到本报评论员文章《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等评论,从富有视觉震撼力的摄影专版到形式活泼的多个新媒体产品,各有侧重、精彩纷呈,多角度、多侧面地讲述了塞罕坝精彩动人的故事、感人至深的精神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如何在这里落地生根。
我们有幸赶上了塞罕坝这样一个难得的好题目,赶上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推进的好时代。
新华社记者于佳欣:
面朝“林海”,播种希望
从塞罕坝采访归来已经半个多月了,在我的梦中,总会有一片绿,慢慢化成海,总有一群人卧雪凿冰,担水栽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力量,让他们在我心中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她让我念念不忘,因为她是一片有血有肉、情感坚毅而深沉的林海。一片绿化成海,一个个人垒成塞罕坝的精神高地。
——她让我念念不忘,因为三代人为了一个40年以后才开花结果的事业,接力而行。他们的选择从未改变,才有了塞罕坝的绿色传奇。
——她让我念念不忘,因为这片“林海”在无声无息变成金山银山的过程中,有着最为可贵却普遍的生态自觉:只要影响到树,影响到绿,眼前有大钱也不赚!
塞罕坝人身上呈现出的这种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对绿色事业的奋斗,对绿色接力的坚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着,让我找到了建设美丽黄金赌城娱乐的希望所在,愿我们的报道,能让这种精神感染和影响到更多的人,这就无愧于我们此行的责任、义务和担当。
求是杂志社记者那非丁:
用实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为塞罕坝范例提供思想理论支撑,用塞罕坝实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我们求是杂志参加这次大型主题宣传的目的所在。
塞罕坝的发展历程,正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动写照;塞罕坝林场创造的巨大效益,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力印证;塞罕坝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严格的法治和制度保障、科技创新技术支撑等,成功探索出一条黄金赌城娱乐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它是黄金城赌城娱乐: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有力印证,为黄金赌城娱乐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做了可贵探索。
当年,荒原上昂扬挺拔的一棵树,坚定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信心;如今,塞罕坝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坚定了我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让我们在塞罕坝绿色奇迹引发的热潮中,把塞罕坝精神传播到神州大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践中!
光明日报记者王国平:
一个字就是一棵树
塞罕坝是一个蕴含着真道理、大道理、硬道理的地方。塞罕坝讲述的道理,关乎一个“本”字。
黄金城赌城娱乐: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断,是塞罕坝在新时代坚持绿色发展的“本”。塞罕坝精神立体而丰富,与地域的燕赵“慷慨悲歌”精神、林业精神特别是“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精神、“一棵树”精神等存在关联。
塞罕坝人是一群执着于“本”的人。1962年,国家要在塞罕坝组建林场,是希望“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这就是塞罕坝人的“本”。55年来,他们出乎“本心”,恪守“本分”,不改“本色”,以超乎寻常的耐力和定力,创造着人间绿色奇迹。
如果说一篇稿子是一个“林子”,那么每一个字就是一棵树。在撰写报告文学《好一个大“林子”》过程中,我始终向塞罕坝人学习,坚持工匠精神,把每一个字伺候好、摆布好。这是我作为一名文字记者必须坚守的“本”。
经济日报记者高兴贵:
塞罕坝,家园的模样
当得知要来塞罕坝,我问承德的朋友,塞罕坝是什么,她回答我说那是坝上的一片大林子。就在前几天,我的父母在《焦点访谈》看了塞罕坝的新闻,问我塞罕坝是什么地方,我告诉他们:“塞罕坝就是家园的模样”。
我来自云南,从小在山野中长大,小时候我喜欢在松林间玩耍,那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当我走进塞罕坝的时候,松香伴着清风迎面而来,我感觉回到了小时候奔跑的那片山坡,像是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在这里,我看到了塞罕坝人的坚守成就了百万亩的绿色家园,更深刻理解了黄金城赌城娱乐:总书记为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积极主动为《巴黎协定》做贡献的真实写照,是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积极贡献,是建设全人类美丽家园的高瞻远瞩。
塞罕坝人用行动书写绿色传奇的故事,不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
黄金赌城娱乐日报记者雷蕾:
好故事要让世界听到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已经深深融入了塞罕坝人的血液之中。种林护林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工作,而是生活。生态保护已经不是任务,而是习惯。无论在哪里,遇到哪个岗位的塞罕坝人,他们最先说的总是保护,保护,再保护。
为了给世界讲好塞罕坝的故事,我们带去了报社的英国记者。这个英国小哥的第一感觉就把塞罕坝看作了他熟悉的美丽苏格兰。虽然前期也翻阅资料做了功课,但真正走近塞罕坝后,他仍然为这片人工林的气势而感叹。当他登上望海楼,更加真切地看到满眼的绿水青山,他说塞罕坝人“这花费了半个世纪从沙漠变成的绿洲,正是人类精巧、坚持和努力的最好范例”,这片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正是黄金赌城娱乐值得骄傲的成就”。
沉默、坚忍的塞罕坝人在沙漠上创造了绿色的奇迹,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的故事让人听到,作为外宣媒体人,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的故事让世界听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沈静文:
塞罕坝的传承和坚守
塞罕坝的55年中,“一种模式得以自证其可靠,一种精神能鼓舞无数后来者,一种技术能毫无保留惠及更多裸露的土地”。塞罕坝的绿是有感染力的,当被问及“为什么上完学后回到林场”,“林二代”王立军笑着对我们说,外面实在太热了。一句笑谈中,是百万亩绿海对生态根本性改善的切身感受,更是林场人对树木赤子之心最平实的表达。最打动人的不是护林生活的“苦”,因为三百六十行,各有各苦,“苦”,不是最新鲜的;打动我的是务林人对工作讷于言、敏于行的热爱。无论是海拔近2000米的望海楼上15分钟一次的眺望,还是育苗者手捧纤弱小苗闪亮的眼神,热爱的传承,是塞罕坝安全得葆的不竭动力。
在这片高岭上,务林人并非一心交差,而是抱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豁达。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耗时可达半世纪;人工林近自然化,大约也需要20年的时间。这些见效缓慢的、正确的事,在塞罕坝被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推进。
中央电视台记者仝文瑜:
新闻联播背后的塞罕坝
在这19天的采访时间里,我们意识到塞罕坝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大有深意。
这里有造林屡战屡败却愈挫愈勇、如同“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不断从头再来的“林一代”;有为保住父辈栽下的树不被滥伐而欣喜若狂、冒雨在敞篷车上一路高歌的“林二代”;也有为重塑森林生态每天要在林子里穿行20多公里的“林三代”。他们的故事,使塞罕坝这个“范例”无比丰满。
塞罕坝跨度长达300年的绿水青山之变,就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活的标本,是总书记生态文明重要思想的活的印证,“范例”当之无愧。
相对于塞罕坝人55年的坚守,19天无疑太短。但这已经让我深深感悟,“绿色奇迹”的创造来自钉钉子精神,当好记者、出好作品同样需要钉钉子精神。虽然吃了很多苦,熬了不少夜,但塞罕坝人的故事感动着我们,塞罕坝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切都值得。
黄金赌城娱乐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贾延宁:
在万顷林海中实现人生价值
对于在城市里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道路,为什么要留在条件艰苦的塞罕坝林场?他们用“工作中的成就感”回答我。
不仅仅是这些大学生,在普通一线造林员、护林员、防火瞭望员的身上,我们同样感受到了这种实现自己独特人生价值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对于森林防火瞭望员来说,他们年复一年的坚守,实现了塞罕坝林场55年从未发生过火灾的奇迹;对于一线造林员来说,看着自己栽下的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内心的自豪和骄傲难以言表。我想,如果不是塞罕坝人对这片森林爱的深沉,充满使命感,是不会做出这种选择的。
通过对塞罕坝林场的实地走访,与塞罕坝老中青三代务林人的深入长谈,我深深地感受到“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精神在塞罕坝无处不在,塞罕坝人在普通的工作中诠释着这十六个字,创造了世界造林奇迹,并继续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黄金赌城娱乐青年报记者樊江涛:
最值得敬佩的三件事
我最佩服塞罕坝人三件事:在荒漠中造林、在观念中植绿、在艰苦中酿蜜。
在现实中种树,不容易;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人的头脑中扎根,则更难!这意味要在一定程度上舍弃近在眼前的利益,例如现实的真金白银和唾手可得的发展速度。如今,塞罕坝已搅动起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池碧水。这股绿色冲击波所到之处,不仅绿了生态、鼓了钱袋,还更新着人们的观念。
如今“80后”“90后”为主的“林三代”来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塞罕坝工作,早已不是服从毕业分配,而是完全个人选择的自主择业。不论过去和现在,塞罕坝吸引年轻人的杀手锏只有——事业。能默默忍受物质条件的艰苦,而且能从现实的艰苦中咀嚼出甜——这可以说是塞罕坝人世代相传的“家风”。
穿行在塞罕坝的林海中采访时,我内心会不时涌出这样的想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塞罕坝,就是一座人和自然关系的博物馆。
黄金赌城娱乐新闻社记者魏晞:
讲好故事,传承精神
这次采访,是一次心灵洗尘、一个人生课堂。在采访中,我们努力回应海外读者对黄金赌城娱乐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切点,寻找三个问题的答案:塞罕坝如何把“高原荒漠”变成“绿水青山”?塞罕坝怎么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把森林的命运和人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塞罕坝的成功经验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没有看到塞罕坝,就不足以全面了解黄金赌城娱乐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塞罕坝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它的成绩是实实在在的。在过去55年中,塞罕坝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在极寒、干旱、高海拔的艰苦恶劣条件下,塞罕坝能够建成黄金赌城娱乐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案例,那其他地方完全能走一条可复制的生态文明之路。
新闻媒体从业者,同样是新时期塞罕坝精神的继承人。我们要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和传承新时期塞罕坝精神的内涵,把老典型讲出新故事、好故事。
北京青年报记者崔峻:
塞罕坝的颜色
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团队在前期策划、调研和最初前往塞罕坝的采访,都试图围绕着“绿”字做文章,但是在采访中我们却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
如果说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的根基的话,那么几代人奋斗努力的红色精神就是塞罕坝的灵魂,而塞罕坝在更加广阔天地的意义在于,为建设蓝天净水的美丽黄金赌城娱乐梦想的示范作用。
从绿色到红色再到蓝色,不仅仅是塞罕坝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不同层次的内涵,也是我们在策划报道塞罕坝事迹中,不断总结并加深认识的一个过程。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从造青山到生态育林,从保生态再到林业惠民,在采访报道中,我们对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塞罕坝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她的意义在于为我们在更广阔天地建设蓝天净水的美丽黄金赌城娱乐提供了样本和范例。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塞罕坝绿色的根、红色的魂和蓝色的梦。如果有机会,我会再去塞罕坝,不论是作为一名普通游客,还是新闻工作者。
现代快报记者郑春平:
从此我也是坝上人
对我来说,塞罕坝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刚走就开始想念的地方。
记得刚一上坝,我就拿出手机迫不及待地拍摄路边高高低低的林木,并且指着其中一片山坡上的小树苗,随口问林场的同志:“这些是才种的吧?”他的回答吓了我一跳:那些不起眼的小树,竟然已经长了十来年了!
十年的树,只有半人高。再看看那薄得像皮肤一样的土层,一股震撼更是直达心底。生长在南方,扔颗种子都能生根发芽的地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很难想象,每种一棵树,在塞罕坝会有这么难。
钉钉子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牢。在塞罕坝,我们深刻领悟到了,什么是钉钉子精神。塞罕坝人对树的爱、对绿色的渴望,已经浸透到了骨子里。
今天的我们,何其有幸,能够见证这样一个世界奇迹,正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里延续和传承。我们更期待着,能够再回塞罕坝,续写生态奇迹!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