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什么样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新形势下农户分享农业产业发展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联合体与“公司+农户”有何不同,如何运转?面临哪些困难?如何推动其创新发展?请看本报记者在一线的调查采访
日前,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扶持措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近年来发端于安徽、江西等地的农业产业新模式,是由一家龙头企业牵头、多个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参与、用服务和收益联成一体的产业新形态。
分工协作闭合产业链条
安徽省宿州市是全国最早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地区。据宿州市农委主任张金海介绍,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践中,发现单一主体“单打独斗”存在诸多困难。龙头企业需要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保障质量安全,虽然建立了订单基地,但有时合同难以履约、质量也难以保证;家庭农场存在技术、资金、市场等问题,开展标准化、品牌化生产难度较大,在产品销售上处于弱势地位;合作社缺少稳定的服务对象,需要东奔西跑找活干,效益也难以保证。于是,联合体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目前,全市联合体共230家,覆盖了粮食、畜禽、果蔬等主导产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农业龙头企业江西万年贡集团董事长蔡阳厚对此深有同感。随着规模扩大,为了保障高质量原料供应,原有“公司+农户”的松散订单合作已满足不了产业需求。各方分工协作、建立利益紧密的联合体,既可以保障原料供应,又能共享增值收益。龙头企业干不好的交给家庭农场,比如农业生产环节;家庭农场干不划算的交给合作社,比如农业服务环节;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干不了的交给龙头企业,比如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
“今年9月,国内某电商平台广泛征集30万袋精品小包装大米的订单,要求半个月内到货。数量大、交货时间短、品质要求高,周边粮食企业无人接单。只有我们成功完成订单。这充分表明了联合体的价值。”如今的蔡阳厚是万年贡米业产业化联合体负责人。联合体以万年贡集团为核心,包括了22个粮食合作社、36个家庭农场、17家粮食加工厂,拥有优质水稻种植基地110万亩,精米年加工能力达100万吨。
农业部副部长叶贞琴认为,联合体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他表示,当今市场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主体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从最初的发展订单农业、指导农户种养,到自己建设基地、保障原料供应,但受农业生产监督成本较高的制约,难以快速扩大规模。发展联合体,能够让家庭农场从事生产、农民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专注于农产品加工流通,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很多人有疑问,“公司+农户”的模式很多年前就有了,联合体新在哪里?多位联合体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要素的相互融通,是联合体与传统的订单农业的重要区别。联合体各方不仅通过契约实现产品交易的联结,更通过资金、技术、品牌、信息等融合渗透,实现“一盘棋”配置资源要素。尽管联合体不是独立法人,但建立了共同章程,成员相对固定,实质上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盟。这让各成员获得更高的身份认同,有助于降低违约风险和交易成本。
利益共享专注各自所长
众多农业主体应如何联合?农业部经管总站站长王乐君认为,联合体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各成员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与家庭农场相比,龙头企业管理层级多,生产监督成本较高,不宜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但在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优势明显,适宜负责研发、加工和市场开拓。与龙头企业相比,合作社作为农民的互助性服务组织,在组织农民生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而且在产中服务环节可以形成规模优势,主要负责农业社会化服务。家庭农场拥有土地、劳动力,主要负责农业种植养殖生产。
“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联合体各方保持长期稳定合作的关键。”安徽宿州市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负责人、淮河种业公司总经理李清武说,联合体各方通过签订生产服务合同,确立了生产资料供应、产品收购、技术作业服务的合作关系,也解决了淮河种业公司高品质原材料供应问题。同时,公司通过为家庭农场垫付种肥、为农民合作社垫付农机服务资金、帮助家庭农场获得抵押贷款等,缓解了成员的资金困难,形成了资金联结机制。2016年,淮河种业公司为家庭农场成员担保获得贷款600万元。
利益共享是双向的,在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家庭农场带着农机、淮河种业公司投资入股等方式组建合作社,壮大了合作社实力,形成了资产联结机制。公司为家庭农场提供专营品种及种植技术,提供粮食烘干仓储、粮食银行等服务,解决了晾晒储存问题,实现了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如此,市场信息经由龙头企业判别转化为生产决策,传导至农业生产环节,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按需发展标准化生产,最终供应优质农产品。
“联合体成立以来,大家按照章程各司其职,共同发展。”蔡阳厚告诉记者,通过建立联合体,有效推进了生产基地建设。目前,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8万亩,比联合体成立前提高了55%。加入联合体的农户户均增收2000至2500元,效益提高30%以上。江西省余江县全辉粮食加工厂曾面临关门的困境,在加入联合体后,获得了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并与集团签订了高于市场价5%的加工订单,迅速盘活了资金,购置了精米加工设备,从原来寸步难行的小米厂,变成拥有年加工1万吨精米能力的现代工厂。
要素融通破解发展瓶颈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少联合体面临各种困难。从外部来看,农业融资难,制约瓶颈多;土地获批难,设施用地紧。尤其是贷款信贷政策瓶颈难以突破,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不能抵押,资金短缺仍是多数联合体发展的制约。从内部来看,一些联合体的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联结稳定性有待增强,有效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吴更雨说,河北聚集要素支撑,合力驱动联合体发展。一是财政支持。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各级各类涉农财政支持资金重点向联合体倾斜,对联合体内的项目建设给予重点支持。今年以来,102个联合体共获得财政支持资金5.8亿元。二是用地支持。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支持联合体合理用地需求。每年单列1万亩用地指标用于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用地。
宁夏银川探索了依托于联合体的产业链金融,降低成员融资门槛和偿贷风险,来破解资金瓶颈。贺兰有机水稻产业化联合体探索设立融资担保风险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按照“政府基金+联合体基金+银行配比性放贷”的运作模式,政府和联合体共同出资400万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与银行合作放大10倍,可贷款4000万元,向成员发放无抵押贷款。银川市农牧局局长黄振亚说,通过对联合体统一核定授信额度,实行分户使用、随用随借、按期归还。同时,简化贷款手续,贷款流程缩短到7天至10天,贷款利息降低50%,利于联合体做优做强。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巡视员王雨峰说,全区各盟市因地制宜总结出链条延伸型、加工带动型、三产融合型等多种联合体发展模式,联合体内部成员通过签订长期订单、股份合作、服务协作、土地流转聘用等建立合作机制。各地形成了“牧草银行”“羊联体”“小额信贷+托管”等农企利益联结新思路,为农牧民分享产业链增值“红利”搭建了平台。(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