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农牧区人均年劳务增加至5675.6元
为了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化隆县举办“牛肉面技能大赛”。(资料图)化隆县委宣传部 提供
青海省农牧区人均年劳务增加至5675.6元 劳务经济成牧民增收新途径
中新网西宁12月1日电 (孙睿)记者1日从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获悉,为使青海省农牧区牧民脱贫致富,从2015年至今,全省农牧区劳动力累计转移344万人次,劳务收入195亿多元,人均年劳务收入增加至5675.6元,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广大农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措施。
图为面匠师拉拉面。(资料图)化隆县委宣传部 提供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典型的农牧结合省份,地理地质环境较为特殊,农牧区面积占青海全省总面积的96%,农牧人口占到一半以上。长久以来,受信息获取渠道窄、资金和技能缺乏等因素制约,农牧民创业致富的能力普遍较弱,农牧民收入普遍偏低。
青海省组织当地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前往海西从事枸杞采摘务工,年均转移劳动力实现7.8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06亿元,人均收入6700元,对全省农牧民转移就业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资料图) 孙睿 摄
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介绍,为促进农牧民增收,全省各地依托自身地缘人文传统优势,积极打造“化隆牛肉面”、“乐都高原电建”等“外输型”等传统劳务品牌,并成为青海省带动农牧区劳动力向省外转移就业的中坚力量。截至目前,省内群众已在全国280多个城市开办经营拉面店3.12万家,从业人员达到19.4万人,年实现劳务收入近百亿元。同时,海东市乐都区积极打造“乐都高原电建”劳务品牌,不断加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了一批电工、电焊工、泥瓦工、架子工等具有特种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务经纪人。目前,全区从事高原电建的71名劳务经纪人带动区内14个乡镇5000多人长期在新疆、甘肃、山东、辽宁等地长期务从事电网线路架设工作年均实现劳务性收入3.52亿元。
图为海西州农牧民进行枸杞采摘。(资料图) 孙睿 摄
“小的时候家里穷,只能靠打工来维持生活,后来通过政府,我就跑到北京开拉面店,如今已有十年了,现在生意稳定,家里面的经济条件提高了很多。”在北京开拉面馆的青海化隆人马洪兵说。
“除了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拓宽‘外输型’劳务经济外,我们还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内增型’劳务经济。”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表示,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扶持、建立行业协会等方式,不断引导和帮助广大农牧区群众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文化优势创新创业。此外,青海省还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力度,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重点群体实施新生代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藏区城乡劳动力技能促进就业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新市民培训等项目年均培训8.3万人次,培训合格率达到90%,参训人员80%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当期就业率超过70%,培训就业后月人均收入高出普通农牧民300元以上。(完)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