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县一业”“恶补”产业链短板
贵州省将产业扶贫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集中资源加快发展特色产业。
目前,贵州省特色产业正走向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商品化、经营集约化、产业一体化
贵州省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而且品质好,但是由于生产未能实现标准化,规模小、产量低,难以打开市场。在决战脱贫攻坚中,贵州省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积极鼓励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培育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相继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县和多个连片特色产业带,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有力加快了当地的脱贫进程。
数据显示,仅2017年,贵州省就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1.5万余个,新增蔬菜食用菌种植106.9万亩、中药材种植23.5万亩、家禽养殖1554万羽,覆盖贫困人口200多万。
把特色资源转换为增收优势
贵州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贵州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丰富。借助产业扶贫的东风,贵州把不少特色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群众脱贫增收的经济优势,使“小乱散”的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渐次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寒冬,贵州省从江县的椪柑采摘已经进入尾声,但游客和商贩的兴致不减,纷纷来到月亮山中寻找美味。果农曹开明告诉记者,当地种植椪柑的历史始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是当地不少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从江县农业局副局长王长华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发展,全县目前的椪柑种植户约2.32万户,种植面积达5.4万亩,年产椪柑鲜果约2.72万吨,全县果农仅此一项年增收8100余万元。
地处黔西北的赫章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拥有很多树龄过百年的核桃古树,分布有乌米核桃、串核桃等原生优质种源。但一直以来,农民只是零星种植,不成规模。
赫章县决定把核桃产业作为生态建设、群众脱贫的支柱产业培育,并在2009年成立县核桃局,逐渐搭建起县、乡、村联动的核桃产业发展网络,一大批干部成为“核桃书记”“核桃乡(镇)长”“核桃局长”。2013年,贵州省决定每年安排6000万元用于支持该县加快核桃产业发展。
经过10多年的努力,赫章县建起了覆盖城关、朱明、可乐等乡镇,种植面积达166万亩的“百里核桃长廊”,产值规模达15亿元。
同时,赫章县还积极拓展核桃精深加工领域,引进了赫之林等多家企业,从事饮料、工艺品等核桃精深产品加工,年产值已近2亿元。
据赫章县副县长朱大庚介绍,目前全县核桃可帮助农民年增收约2000元,待核桃全部进入盛果期后,预计总产值能达到100亿元。
2013年,贵州在全省范围内大规模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整合资源加快农业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标准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目前,贵州省茶叶、中药材、薏仁米、果蔬等特色产业正走向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商品化、经营集约化、产业一体化。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贵州全省的茶园面积已经达717.6万亩,产茶量达32.7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1%和15.2%;茶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口49.85万人,相关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达8840元。
在积极推动县域特色产业上规模的同时,贵州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以扩大产业市场影响。2017年5月份,贵州省出台《绿色优质农产品促销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动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产销结合,形成稳定持续的省内外销售市场和渠道。如今,湄潭茶叶、威宁马铃薯、赫章核桃、玉屏油茶、罗甸火龙果、晴隆肉羊等特色产品正成为贵州的亮丽产业名片。
2.1亿元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贵州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攻坚的方向。
去年9月份,贵州省出台《发展“一县一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提出2017年至2019年间,力争通过“一县一业”产业扶贫,累计带动近200万人脱贫。
贵州省在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结合各地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一县一业”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精品水果、早熟马铃薯、薏仁米、酿酒用高粱、荞麦、优质肉牛肉羊、冷水鱼等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在全省范围内构建9大区域特色产业带。
贵州要求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把深度贫困地区建成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重要供应基地。
今年,贵州省将安排2.1亿元支持14个深度贫困县培育壮大“一县一业”,支持每个深度贫困县发展一个比较优势突出、市场占有率高、增收潜力大、贫困农户参与度高和带动脱贫效果好的特色主体产业。
下一步,贵州省将把产业扶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集中资源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进“一县一业”发展,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创新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