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斯达委员:唐卡创新从未停歇 留住传统技艺就是留住了根
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北京3月12日讯(记者 魏金金 专栏)西藏是黄金赌城娱乐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以唐卡艺术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也是西藏参与面最广、流通性最强的非遗门类。可以说,实现活态传承是每一位唐卡人肩上的永久使命和责任担当。近日,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唐卡勉萨派国家级传承人勉冲·罗布斯达就当前西藏唐卡传承发展的相关问题接受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采访。
勉冲·罗布斯达委员 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罗布斯达告诉记者,我们不担心唐卡的创新,我们担心的是丢失掉唐卡的传统技艺。而这也许要从罗布斯达的另一个身份谈起,那就是西藏唐卡画院院长。
2012年1月6日,勉冲·罗布斯达创建了西藏唐卡画院,其前身是2000年创建的原堆觉白吉藏族传统美术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唐卡(勉萨画派)的保护单位。据悉,当初罗布斯达创建西藏唐卡画院的目的就是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指示,使唐卡这一极具藏族特色的艺术得到与时俱进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罗布斯达谈到,现在画院有40多名学徒,已经培养了300多个学生,“看悟性,天赋好一点的,三四年就学会了,有的慢的基本要5到6年”。
罗布斯达告诉记者,我们日常看到的唐卡艺术作品,其内容创作都必须严格按照传统的模式来画,“绘画理论以后都可以慢慢提高,但前提是画师要具备很扎实的绘画根基。这个根不能丢,如果丢了的话,几千年历史的记忆都丢了,所以传承人首先要把唐卡绘制的传统技艺基础保护好,传承好。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就可以有一些新的自由表达”。
所谓的“新”即新时代、新背景、新环境下,唐卡不断创新的新内容和新形式。“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幅唐卡上的佛像都是在不断创新,其背后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也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画唐卡的时候,也会加入很多新的东西,随时衍变,随时创新。其实历史上的各个唐卡画派也是由此发展而来,就像早期吐藩时期,那个时候的唐卡都是印度和尼泊尔风格的,后来慢慢形成本土画派,出现了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噶玛噶孜画派、齐岗面画派等”。
罗布斯达绘制的唐卡作品
作为宗教灵物,唐卡绘制需信守礼敬佛法。不同时期,虽有着不同藏传佛教的图像艺术形式,但佛法佛理不变。可以说,唐卡的绘制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修行。基于此,对于唐卡艺术性价值的评判就有了多种维度。解读和欣赏一幅唐卡艺术作品,不仅要艺术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同时也需要用佛法佛理的尺子来衡量。
罗布斯达谈到,在以往唐卡绘制技艺大赛上,对于优秀画师和作品的裁定,既要综合艺术评论家从构思、晕染技巧与方式、佛像比例等角度的评论,同时也要结合佛教领域的专家就唐卡内容、色泽使用等方面的认定。因此,一个合格的画师,既要掌握扎实牢固的唐卡技艺,同时更要对佛教文化稔熟于心 。而要想达到一定程度的绘画水准,往往需要倾注数十年的精力和时间。
罗布斯达绘制的唐卡作品
“鉴赏一幅唐卡作品境界的高低,就是通过作品看画师是否用心。一幅好的作品关键是要看能不能把佛像画活,画出所有的庄严和慈悲。在每次动笔之前画像中的每个细节,画师都要了然于心,神态,动作,包括手指的摆放和指甲的颜色,衣服上的褶皱,所有要绘制的画面,都要在脑海中拥有了生命,画师才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画布上”罗布斯达如是说。而一幅唐卡画作能够传世的标准就是“能让人感动,能助人领悟,能教人行善”。
“唐卡发展的最高峰是在十六、十七世纪,我们现在还达不到。为什么达不到,就是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坐不住,心静不下,有些学生往往还没有学透就想赚钱”罗布斯达略为遗憾地告诉记者,没有真正弄懂佛教文化,又怎么画出高水准的唐卡精品。而对于唐卡的热爱,也使他深深相信,未来画院培养出来的一批批学生,将会更好地担负起传承唐卡文化使命的担当。
更多报道请见
(责任编辑: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