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之光照亮基层
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于文化建设的讨论明显多了。无论是从基层来的代表委员,还是到基层演出过的文艺工作者,大家普遍的一个感受是,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期盼越来越强烈。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脱贫攻坚步伐的加快,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让文化的光芒照亮更多地方,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愿望。这给我们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层期盼活动多、演出多,但并不是什么样的演出老百姓都爱看。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文化活动,是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的。作品的产生需要体制机制保障,需要社会支持,但归根结底,需要文艺工作者付出艰苦的个体劳动。因此,群众期盼能有更多有志气、有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来。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是近年来各地都在下大力气加强的一项重要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依然存在差距。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均等化是群众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流动文化车工程”和“流动图书馆工程”等项目多了起来,文化真正“动”了起来。“流动的文化活动”对于弥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让文化“走”到更远的地方,走近更多群众。
基层文化建设需要资金支持,需要体制保障,更需要一支人才队伍。因此,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始终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实践中,很多地方创造了“结对子、种文化”等创新工作机制,让专业文艺团体发挥传帮带作用,让优秀的文艺工作者真正扎根基层。这些好的做法应该得到推广。
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可以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给群众“点单”的权利。这不仅能够活跃文化消费,还能引导文艺院团等文化机构按照观众需求开展创作。小康之后,文化将会成为群众的新期待。基层文化工作日益重要,需要今后能有更多精美的文艺大餐使百姓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 李 丹)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