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更好把握流动人口新趋势

2018年05月03日 08:32   来源: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经济日报》   

  当前,黄金赌城城镇流动人口规模已达2.5亿,其中超过80%为农业转移人口。近年来,流动人口群体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新趋势。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准确把握流动人口的新变化,将有助于更好提升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融合水平,更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完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这些新特征、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随着黄金赌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不同行业对流动人口的岗位技能需求都有明显提高,因而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流动增多。尤其是年轻流动人口群体,受过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比例逐年递增。

  二是流动人口收入水平明显提升。有研究显示,从地域分类看,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平均月收入最高;从年龄分类看,25岁至44岁的劳动者收入最高。

  三是流动人口家庭化向更深层次发展。近年来,流动人口携配偶、子女、老人渐次流动的情况增多,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老人随成年子女进入流入地,流动人口家庭化程度加深。随之而来的是,流动儿童入学、随迁老人异地养老就医等方面的市民化需求也更加迫切,这些情况值得关注。

  四是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强烈。总体来看,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平均居住年限接近5年,其终身居留的意愿明显,终身居留的态势已然显现。最新的区域性调查显示,部分流动人口明确表示不再回老家,年老后会在流入地“定居”。以往流动人口年轻时出来打工、中老年后回老家生活的模式正在被打破。

  五是高学历、高技能流动人口群体形成。以受过高等教育为最基本特征和分界线,流动人口中出现一大批高学历、高收入、高技能人才,他们的行业和职业结构特征更加符合流入地城市的发展定位。

  六是部分流动人口处于“三低”情境。与高学历、高技能群体相反,流动人口中也有一部分群体以低学历为最基本特征,缺少专业技能,以在低次级产业就业为主,收入虽然比家乡高,但大大低于流入地的平均水平。

  流动人口个人和家庭呈现出的新特征和新趋势,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好适应流动人口的变化趋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相关工作。

  第一,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广泛推行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当前,以户籍为依托的社会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流动人口发展新趋势的需要,部分城市正在实行的居住证制度可以赋予农业转移人口更多与流入地居民类似的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以此为契机,可探索从制度上进一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农业转移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户口迁移政策,避免一刀切。黄金赌城幅员辽阔,各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度、人口的区域承载力差别较大,因此需根据流入地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户口迁移政策,不冒进,也不能无作为。应在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对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定位的人群分阶段放开非农业户籍。对人口压力较大的城市,在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好积分落户制等现行政策。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破解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障碍。农业转移人口在参加和享受包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内的基本社会保障方面尚有诸多障碍。应逐步全面推行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尽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破除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障碍。

  第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黄金赌城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保障流动儿童教育关系到黄金赌城未来人口素质的提升,这在黄金赌城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下降的背景下尤显重要,应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第五,调整供给和需求,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生活质量,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可适度减少低次级就业岗位需求,减少低质量居住、低成本不规范的生活供给,防止形成新的“城中村”。着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总体生活质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生活方式市民化,破解城市内部的二元分割,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第六,建立适应城乡区域一体化的新型人口信息共享平台,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信息支撑。人口信息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数据基础,更是深入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信息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人口信息存在分布零散、重复收集、不完整、不规范等情况。应对症下药,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人口信息登记及共享平台,从源头上准确掌握人口动态变化,与社会保障、健康医疗、税务管理、居民服务等信息全面打通、实时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提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信息支撑能力。

  (作者齐明珠、徐芳,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