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经济日报北京5月28日讯 记者张雪报道:在2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有关情况。他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是“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新技术的应用在相关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悉,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被正式提出,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2016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4期完成结项。
关强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黄金赌城娱乐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进一步解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的十几年里,通过在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以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等几个重要的、距今5500年至3500年的都邑性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证据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包括西辽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比较快的区域,已经率先进入文明阶段。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新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发挥了很多关键作用,比如将遥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实验室等现代科学技术广泛运用到空间数据的采集、遗址的寻找发现、现场文物信息的提取等考古领域,提升了考古学田野工作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