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专利实力状况报告发布 专利数量稳定质量正在提高
投资近300亿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维信诺(固安)第六代全柔AMOLED生产线日前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产业新城正式启动运行。图为一名参观者在维信诺展厅拍摄可弯曲屏幕。 新华社记者 王 晓摄
日前发布的《2017年全国专利实力状况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专利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此次报告新增了“专利数量偏离指数”指标,引导各区域专利申请量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在保持专利数量稳定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专利创造质量,从而推动地区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对各省专利实力进行评价,是推动区域创新质量、动力、效率变革的有效手段,有助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在空间上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地区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雷筱云说。
专利水平不断提升
各省区市通过正确认识自身专利水平,及时查找不足,为其有针对性施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升各地区专利事业综合水平
专利实力是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专利能力总和。《报告》以专利实力指标体系和客观数据为依据,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专利实力进行全面、客观评价。“这些年,我们通过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内容,以突出当年专利工作重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说。
《报告》显示,2017年,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四川、上海、福建、安徽、湖北在全国专利综合实力中排名前十。广东、北京、江苏在东部地区专利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列前3位,安徽、湖北、湖南位居中部及东北地区前3位,四川、重庆、陕西位居西部地区前3位。
“《报告》不是为了排名而排名,而是通过排名及其变化,更好地发现各地区专利事业发展中的成绩和短板。”在雷筱云看来,《报告》一方面能够让各省区市正确认识自身专利水平在国内的位置、及时查找不足,为其有针对性施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推动全国专利事业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科学地解析专利事业发展中各个组成部分,提升各地区专利事业综合水平。
“这一排名反映出黄金赌城专利实力地域分布差异明显。”韩秀成认为,排名前十的省区市中有7个位于黄金赌城东部,这也说明了专利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得益于专利运用能力的增强,2017年,福建、四川、湖北位次比2016年有较快提升。以四川为例,过去一年,围绕知识产权运用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在这里实施:针对高校等科研院所专利转化率较低问题,四川省知识产权局相继出台《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方案》等文件,新政实施以来,分割确权职务发明专利200余项;在专利质押融资领域,四川省推出了“天府知来贷”等金融产品,建立了“1+1+3+N”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出资联动制度,募集资金规模达11.3亿元,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
质量导向更加明确
各地区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建立专利导航区域创新发展决策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报告》更加突出专利事业发展的质量导向,通过设置区域专利质量指数,对各地区专利质量实力进行评价,引导各地区进一步重视专利质量提升工作,培育高价值专利。
“区域专利质量指数包括区域专利技术水平、区域专利申请质量、区域专利经济效益3个一级指标。专利质量指数排名靠前的省区市都是这3个方面指标得分较为全面、均衡的地区。”韩秀成说。
以北京为例,在区域专利技术水平指标下设的3个二级指标中,北京在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高被引专利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第二,体现出较高的区域专利技术水平和较高的专利申请质量。
对于广东而言,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6830件,位列全国第一,展示出该地区海外专利布局以及向外申请专利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区域专利经济效益指标下设的质押及许可备案金额指标中,广东超过1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是区域专利运用情况对经济贡献程度的体现,凸显出高质量专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此外,《报告》增加了“专利数量偏离指数”指标,强调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增长要与经济增长速度、科技创新水平相适应,引导各区域专利申请量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在保持专利数量稳定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专利创造质量。
“但部分省份片面追求专利数量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专利与科技、产业、企业匹配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雷筱云分析说,这主要表现为研发经费、研发人员投入后的专利产出密度低,企业专利规模、结构、覆盖面和持续性有待改善。地区主导产业产值与专利布局存在一定程度偏离,新兴产业目标定位与实际专利活动趋势吻合度较低。
对此,她建议,各地区需要强化质量导向,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建立专利导航区域创新发展决策机制,引导专利申请数量和布局结构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需求、科技创新能力相匹配,促进知识产权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提高区域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强省试点取得突破
强省建设试点地方在部分领域和环节取得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经验,知识产权对支撑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
2017年,知识产权强省试点工作呈现全面发力、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报告》显示,广东、江苏、四川、上海在创造、保护和运用重点环节上取得新的进展,充分发挥了引领型强省试点示范作用。支撑型强省试点省中,福建、重庆在专利保护方面有较大提升,山东、河南、湖南、陕西在专利运用方面表现突出。江西、甘肃、广西等特色型强省试点省在专利创造方面进步明显。
雷筱云称,强省建设试点工作实施近两年来,各试点地方加快研究,主动探索,在部分领域和环节取得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经验,知识产权对支撑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
在上海,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功能型平台先后成立,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完成,以知识产权评议、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等试点项目为抓手,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工作格局已然形成;在福建,2017年全省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侵权假冒犯罪案件513起,专利行政执法案件2057件,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和维权援助体系初步建成;在河南,专利质量提升、专利导航、知识产权强校强企等工程深入实施,为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增添动能,而首届河南省专利奖的设立更为专利提质增效注入“催化剂”。
“同时,各省区市在组织保障、政策落实、配套措施方面均通过专题研究,细化有关实施方案。”韩秀成介绍说,江苏省先后制定了知识产权人才五年发展规划、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推进方案、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四川、广东依托全创改、自贸区等试验功能载体,全面开展强省试点各项工作,在全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成绩固然喜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各省份资源投入不够、执法力量不强、市场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依然存在。”韩秀成表示,从专利实力状况报告所监测知识产权专项经费投入数据来看,有10个省份2017年知识产权专项经费投入不足5000万元,相比2016年知识产权专项经费投入发生下降的省份有7个,而2017年知识产权工作专项经费与2016年地区财政支出的比值均高于0.1%的省份只有福建、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广东6个。(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 李芃达)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