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绿富同兴”的生态经济学——库布其治沙的思考

2018年08月15日 07:39   来源:人民日报   张凡

  “绿富同兴”的生态经济学(评论员观察)

  ——库布其治沙的思考(上)

  只有找到“生态、经济、民生”的利益平衡点,才能激发治沙动力、积累治沙财力,实现可持续治沙

  “大风刮一晚上,沙子就把房门堵住了,得跳窗出去”“那时候交通不便,生病了也去不了医院,每家都会备止痛片,不管得了什么病,就吃止痛片”……在库布其采访,问起当地村民曾经的生活,不少人至今仍心有余悸。风沙、饥饿、穷困,几乎是当地人儿时共同的记忆。这样的苦日子,和眼前所见片片铺展的绿色、笔直宽阔的公路、安全敞亮的新居形成了鲜明对比。“没有治沙,就没有现在的好光景”,居民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关键。

  历史上的库布其并非千里沙漠。据《诗经》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库布其就出现了朔方古城。此后千百年间,因过度放垦开荒,再加上干冷多风的气候,才逐渐变成不毛之地。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是造成库布其“沙进人退”的主要原因。而近几十年来,从“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到把“五荒地”划拨到户、鼓励农牧民种树种草;从启动类型多样的生态保护工程,到实施生态移民、禁牧休牧……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库布其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终于实现了好转。

  绿染大漠,人进沙退。几十年治沙,库布其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超过10万人。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沙漠,如今成了人人抢着治理的“金窝窝”。向沙要绿、向绿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电……从“谈沙色变”到对沙“情有独钟”,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正在上演一场沙里淘金、绿富同兴的生态大戏。

  荒漠化之所以被称作“地球的癌症”,一方面是因为它直接吞噬土地这个人类的生存之基,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生态难民”;另一方面,更在于防沙治沙是难题,“治理沙漠,就像把钱扔进无底洞”。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让治沙屡屡陷入“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怪圈。反过来看,只有找到“生态、经济、民生”的利益平衡点,才能激发治沙动力、积累治沙财力,实现可持续治沙。其中,生态是基础,经济是动力,民生是保障。正所谓“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

  如今在库布其,曾被沙漠围困的牧民有了新身份:将荒沙闲地租给企业,成为产业股东;组建民工联队跟随企业种树,成为种植工人;到沙漠生态企业中工作,成为产业工人……每一种新身份,能带来不菲的收入。道查噶图牧民新村的孟克达来,就有好几种身份,全家一年收入30多万元,成了沙漠里的“金领”。库布其治沙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亿利集团,组建起232个民工联队,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带动周边1303户农牧民从事旅游产业,户均年收入10万多元,人均超过3万元。“增收又增绿,治沙又治穷”,库布其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的防沙治沙之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感慨:“在库布其,沙漠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被当作一个机遇,当地将人民脱贫和发展经济相结合。我们需要这样的案例为世界提供更多治沙经验。”

  库布其的巨变令人振奋,“绿富同兴”的生态经济学更发人深思。放眼全国,因生态环境释放发展红利、用绿色钥匙打开致富之门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在陕西延安,种树能手张莲莲带动全村植树造林,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让村子由绿变美、群众因树而富;在浙江丽水,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居全省第一。这些地区的实践,对于那些饱受生态环境之苦而愁眉不展、守着绿水青山的“金饭碗”却依然受穷的地区,具有重大启示意义。改变发展思路,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就能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同频共振。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连获“全球治沙领导者奖”“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的库布其治沙带头人王文彪看来,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永远的价值追求。将大漠黄沙转变为绿水青山、再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库布其还将书写新的绿色传奇,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黄金赌城娱乐经验。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