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盆景典型”冒头,实质还是想走捷径
泡泡越吹越大,早晚有撑破的时候。如果各地都在投机取巧上“比拼赶帮超”,必将助长形式主义、弄虚作假之风,严重污染健康的官场风气及社会风气。
9月12日,《半月谈》刊发的报道显示,在基层一些地方,出现一股工作刚开展就急于总结成绩、炮制典型,打造“速成典型”“盆景典型”的歪风。比如,中部某县文化扶贫,工作刚启动,就凭借“漂亮”的材料争取到相关市级现场工作会举办资格,甚至打造成“XX模式”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南方某县的脱贫典型村,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各种好政策、好项目都集中在这一个村……
“速成典型”“盆栽典型”,说白了,就是拔苗助长树出来的典型,只供欣赏、中看不中用。而其目的也很明确,夺人眼球,装点地方的“门面”,赢得后续的好评和“政绩”。
为什么“速成典型”“盆景典型”会冒头?因为有些人进步心切,总想做出些成绩、整出点不寻常的动静,由此受到重视、累积“资本”,这本身没啥错。但问题是有些人作风浮躁、好大喜功,没有耐心、也不愿意去扎扎实实推进工作,毕竟那样既费时费力,一时又看不出太多成效,所以就选择了走捷径、“高效”地出“政绩”。
这种现象的背后也有基层官员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严谨的因素。一来,“下头一根针,上面千条线”,在人力、财力都有限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平均用力、全面撒网,有些人觉得,树典型能“事半功倍”地应付任务和检查;二来,有些牛皮吹上天、懂包装会造假的人,确实因为“政绩”突出被提拔了,如此“示范”之下无疑会有一些人效仿。
表面看,“速成典型”和“盆景典型”的确做了事——钱花了、会开了、材料写了、典型树了。但是,这种做事比不做事,危害更大。以扶贫为例,原本应该配置给各地的好资源、好机会,都给了一个地方,其结果只能加剧地区发展不均衡,拉大贫富差距,这与我们的脱贫攻坚、和谐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严重的是,如果会“吹”的孩子有奶吃,“一根筋”扎扎实实工作的反而被冷落,那么最终只会劣币驱逐良币。而还没做事就开始凑材料、树典型,牛皮吹大了,只能用谎言去证明谎言。泡泡越吹越大,早晚有撑破的时候。如果各地都在投机取巧上“比拼赶帮超”,必将助长形式主义、弄虚作假之风,严重污染健康的官场风气及社会风气。
说到底,“速成典型”“盆景典型”,本质即造假和形式主义。相较以往那些只走过场、不做实事的形式主义而言,上述做法可谓“努力地做事、认真地走过场”。
时下,应该警惕类似形式主义的新花样、新变种。比如,有的地方对河长巡河的频次有要求,于是河长带领诸多同志巡河,一次带上几套衣服,换一套衣服拍一张照,巡一次当好几次……
事实上,我们缺少的从来不是耍小聪明、动辄“戏精”上身的官员,而恰恰是一些“笨笨的”,踏踏实实工作、不会造假也不屑造假的老实人。
全国各地都在鼓励创新,在为官做事上,各地也要努力创新,“不走寻常路”,但前提是不能动歪脑筋、走歧路。百姓更希望各地官员能脚踏实地、心无杂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路,而不是总想着走捷径、抄近道。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