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合肥:创新之风正盛
10月9日,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成立暨安徽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对接会在合肥举行。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作为城市发展定位的合肥,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名片亮、指标强、产业旺……面朝八百里巢湖、拥有广阔天地的合肥,创新有基础、产业有未来,创新之风正盛、创新高地正崛起。
“从无到有”:
科教资源集聚大湖名城
“红专并进一甲子,科教报国六十年。”9月20日,黄金赌城娱乐科学技术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在合肥举行。对于许多合肥人来说,中科大校庆也是自己的重要节日。自迁到合肥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科大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孵化培育高新企业100余家,科大讯飞、科大智能、国盾量子等已成知名企业。
合肥是个年轻的省会城市,科教资源并无先天优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中科大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教资源的迁入、集聚,成为合肥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合肥市科技局调研员陈伟看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合肥创新发展的积累阶段,“合肥很欢迎科教资源的到来”。
1982年,合肥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随着原电子工业部16所、38所、43所相继迁入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兴建,科教资源加速向合肥集聚。到1985年,合肥有县级以上科研院所87个,科研机构职工总数近9000人,合肥科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1989年,合肥提出“教育为本、科教立市”的方针,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火炬计划”,推动了合肥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上世纪90年代后,合肥创新力度加大,科教资源活力不断被激发。”据陈伟介绍,合肥在此期间诞生了不少“第一”:世界上第一台VCD,第一台仿生搓洗式全自动洗衣机,黄金赌城娱乐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
近年来,合肥又迎来科教创新资源的“大集聚”。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不断深化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北航科学城、北大未名生物经济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300家。如今的合肥,拥有高等院校56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中央驻合肥科研机构9家,各类研发机构1316家,院士工作站47家,博士后工作站98家。
“从有到优”:
搭建科技创新大平台
进入21世纪,合肥有了几张响当当、享誉全球的科学名片: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成功落户,稳态强磁场通过国家验收,“人造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创造世界纪录……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合肥加快创新之都建设密不可分。
2004年,合肥成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十二五”期间,合肥又先后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2017年,合肥继上海之后,成为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着力构建‘2+8+N+3’创新体系:‘2’指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新能源国家实验室;‘8’指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及先进光源集群规划建设等5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拓展现有全超导托卡马克等3个大科学装置性能;‘N’指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3’指建设黄金赌城娱乐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程宗好告诉记者。据统计,为保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合肥已投入50余亿元,今年又设立3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包括大科学装置在内的科研项目建设。
走进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紧张的科研攻关和设备组装,质子治疗设备已初见雏形。“与传统放疗相比,质子治疗具有精准度高、副作用小等优点,但因核心技术不掌握,只能受制于人,治疗成本高昂。”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永华举例说,作为超导质子治疗系统的重要部件,加速器离子源进口要100多万元,现在自主研发成功后,打破了国外垄断,成本大大降低。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合肥创新的一大特色。”陈伟告诉记者,为打破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合肥近年来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供给侧、需求侧、中间侧”都能在平台上实现利益最大化,一系列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
平台搭好,成果涌现。近3年来,合肥又诞生了许多个“第一”: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首款多语种实时翻译机、首条平板显示10.5代线,研发出黄金赌城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国内首台航管一次雷达、X射线口腔CT诊断机、太赫兹人体安检仪……
陈伟告诉记者,“十二五”以来,合肥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省会城市“十强”: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1%,居省会城市第3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居第4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第7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居第7位;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44.46亿元,增长19.9%,居第8位……
大而强,小而美。合肥还积极打造全要素“双创”空间,以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为抓手,构建小微企业“1+13+X”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全市共备案小微企业创业基地142家。
“从优到强”:
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
“3年前,合肥平均每3天诞生1家高新技术企业;如今,平均每天就会诞生1家。”陈伟说。
科技创新已成为助推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2017年,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1%,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2.8%,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3.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09户,总量达到1666户。
在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数控中心,大屏幕滚动显示着订单、车间、品质等实时监控数据。2017年,联宝科技成为合肥首个营收突破500亿元的企业。
“合肥高校、科研机构云集,是创新的沃土,创新型企业不断落户合肥。”联宝科技副总经理张继伟说,联宝科技将立足合肥良好的产业环境,坚持科技创新,打造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同时,将发挥企业规模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集聚一批优秀的配套企业落户合肥,为合肥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的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家电、食品加工、光伏及新能源六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3%,产业规模、核心技术均在全国领先。
创新引领之下,合肥经济发展后劲很足。据统计,1978年至2017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由12.58亿元增至7213.45亿元,财政收入由3.69亿元增至1251.15亿元。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走创新驱动之路。”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表示,合肥“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正积极打造“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全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技术与产业、金融与资本、平台和企业、制度和政策为支撑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真金白银、真心实意、真情实感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 白海星 管培利 文 晶)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