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登陆量超10亿!微信怎么做到的?
微信会不会加开屏广告?不会!
强提醒不是为了通知你开会,是为了线下!
朋友圈每天打开超过百亿次,一亿人把朋友圈设成了三天可见!……这些话题都出现在张小龙1月9日晚长达210分钟的演讲里。
当然不止这些,这是“微信之父”首次在公开场合系统讲述微信的底线、动力、逻辑乃至梦想。日登陆量超10亿次的微信,为什么会长成现在这个样子?
从9日晚上19点45到23点35,除了两次十分钟的短暂休息,“微信之父”张小龙在2019微信公开课Pro“微信之夜”上的演讲长达210分钟,这也是他所做过的最长的一次公开演讲。
张小龙有备而来,他半开玩笑地表示:“在晚上讲,超时的空间很大的。”
虽然在每年的微信公开课上“亮相”是张小龙的惯例,但以往的演讲通常会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这次的“破例”事出有因。
原因之一是:微信刚刚发布了7.0版本。从“启动页像中老年表情包”到“UI太刺眼”,从“好看”到“强提醒”……“5亿人吐槽,1亿人想教怎么做产品。8亿人看不懂什么是‘因为看见,所以存在’(新版微信启动页上的话)。”张小龙说。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2018年8月,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10亿,截至2018年9月,微信月活用户达到10.82亿,张小龙说:“这是特别大的一个里程碑”。10亿用户通过同一个手机app社交、支付、阅读……这是一个几乎不可思议的场景。
210分钟,张小龙似乎想解答用户、开发者和商家对于微信的一切疑问。“我愿意花一点时间讲讲微信的起源和本质,讲讲微信背后我们在想什么。”
一、什么是好产品
如果你每次和最好的朋友说话,他脸上都贴着一个广告,一定要撕下来才能和他说话,这是微信不希望的。
“很多APP在比如春节这种时候,会把logo和界面变成红的、黄的,好像番茄炒蛋一样。微信不会这么做。”张小龙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微信被很多人看做手机应用里的一个“异类”,“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
什么是好的产品?张小龙认同迪特·拉姆斯提出的好产品的十大原则:创新,有用,优美,易用,含蓄,诚实,经久不衰,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浪费太多资源,少即是多。“所以微信从来不做节日运营或者LOGO的变化,本质是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同样的原则也让微信没有开屏广告。“PC时代浏览量最大的页面是什么?答案是IE浏览器的404页面。微软为什么不在这个页面放广告呢?同样为什么微信的启动页总是一个人看着地球,而不是一个开屏广告?”张小龙解释说:“微信8年了,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给他,如果你每次和最好的朋友说话,他脸上都贴着一个广告,一定要撕下来才能和他说话,这是我们不希望的。”
二、微信的原动力
微信的底线是,要做一个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好的工具,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
微信是一个十个人的小团队做出来的产品。张小龙认为,微信在一开始做对了两件事。一是没有通过手机通讯录或者手机QQ批量导入好友,而是让用户手工一个个去挑选,二是没有在产品自然增长前就去推广它,“头五个月就在看,用户愿不愿意自发推广它。如果一个产品不能获得自然增长的曲线,再怎么推广也没有意义。”
这样的选择正是基于张小龙心目中微信的原动力。
“一是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张小龙坦言,很清楚用户对强迫式体验容忍度很高,“人们会认为开屏广告、系统推送、诱导点击这些都是正常的,但微信的底线是,要做一个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好的工具,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
“微信的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在微信上线的第二年,就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张小龙说,当时的逻辑是,“短信时代有众多厂商的服务是通过短信来触达用户,微信取代了短信,也得提供相应的能力来覆盖这个需求。”但和SP时代满天飞的垃圾短信不同,公众平台的模式基于订阅,也就是只有用户许可,厂商才能发送信息。“通过公众平台,信息触达替换了信息不对称,好的服务更容易连接客户,比如一个盲人按摩师,也可以通过公众号连接用户,通过口碑获得生意,不用再依靠一个按摩院或者地段,‘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让创造价值的人来体现价值,小游戏、公众号、小程序,都是基于这样的逻辑。”
“一个好的产品有自己的使命,我很庆幸,这么多年过去了,微信的原动力从来没有变过。”张小龙说。
三、连接的效率
微信曾在启动页上写过,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这个想法现在也没有变。
三年前,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刷朋友圈,现在呢?
张小龙给出的数据是:“虽然大家的好友变多了,看似在朋友圈花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多,但从微信一开始发布朋友圈到现在,用户在朋友圈花的时间没有变化,都是每天半个小时,如果朋友圈刷不完,就快点刷,粗略点看。用户不会因为你的内容来分配更长的时间,如果我们非要停留时间更长的话,我们当然有很多办法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只会让用户觉得不爽,因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一旦他发现有社交效率更高的地方,他就会到更高的地方去。”
张小龙在演讲中花费了大量篇幅讲述他对微信改版的思考,核心是两大关键词:“连接的效率”和“社交的压力”。一切新功能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两大逻辑。张小龙说:“互联网不应该让人们除了吃喝拉撒把时间都花在手机上。微信曾在启动页上写过,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这个想法现在也没有变。”
——关于小程序
2016年12月,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预告微信小程序将上线。“其实那时候还没有想清楚,甚至没有做出一个原型,这本来不是微信的风格,发布的当天晚上,我们甚至在讨论小程序有几种死法。但当时就是要给团队一个压力,不然就有可能知难而退了。”
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小程序覆盖超过200个细分行业,服务超过1000亿人次用户,年增长超过600%,但张小龙表示,小程序呈现的效率还可以更高。“比如搜索一个航班号,应该直接弹出小程序的搜索结果,而不是弹出一个小程序,我希望搜索能够深入小程序内部,比如资讯网站通过小程序提供新闻,用户可以直接搜索到某篇新闻。另外,小程序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比如你搜索小程序买家乡的土特产,如果发现你的朋友买过并有好的评价,就会很放心。”
——关于强提醒
在张小龙看来,强提醒的功能,同样不仅仅针对于人,而是通过提供比关注公众号或者调出小程序更加轻量而有效率的连接。“我们做强提醒的目的更多的是覆盖到线下的场景,比如在一个餐厅排队,不用关注它的公众号或者扫它的小程序,只要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一个关于排队的强提醒,我只是为了一次性的提醒去扫一个码而已,在线上包括小程序里同样可以设置强提醒,用户可以说发生了什么事就授权你提醒我一下。”
四、社交的压力
朋友圈为什么不能只发文字?因为拍照是容易的,如果你让人最方便的推广自己的人设,就要提供最简单的工具。
张小龙将朋友圈形容为一个“广场”。“它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交场所,你每天从一个广场走过,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在不同地方,然后你停一下,和他们聊几句,或者只是听听看,当你把整个广场走完的时候,你就几乎知道你所有的朋友在做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当你花了半个小时在朋友圈,实际上就完成了一个高效率的线上社交。”
正是因为这样的效率,如今每天有7.5亿用户每天进入朋友圈十几次,朋友圈的浏览次数每天也突破了100亿次,但社交也在带来压力。张小龙甚至颇为“冷酷”地表示:“在社交中人必须能体现出他对群体是有价值的,所以他的话必须带有一些夸张的色彩。这个习惯持续到现在,就是大家会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很夸张的关于旅游的照片。”现场一片大笑。
“所以你在朋友圈里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希望别人接受你对自己人设的设定。发朋友圈,就是自己强硬的把自己人设塞到所有朋友脑袋里去的过程。朋友圈为什么不能只发文字?因为拍照是容易的,如果你让人最方便的推广自己的人设,就要提供最简单的工具。”张小龙坦言,“所以朋友圈里发的都是好的状态,但不是真实的状态,因此我们在思考应该提供一个更放松的自我表达的方式。”
“视频动态”和“好看”应运而生。
在张小龙的定义里,“视频动态“被视为一个新的更轻松的社交模式。“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化的设计,让他来通过视频来获得社交的回报和好处。而对于“好看”为什么会“好看”,张小龙认为,基于社交推荐的内容阅读仍有意义。“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符合人性’,社交系统本身的纠错能力对人们的信息获取在本质上具有意义。”
五、微信的明天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微信的明天什么样?张小龙讲述了一些细节,比如他对人工智能的审慎态度;微信即将对卡包的优化;在未来加了美发师或者4S店小哥的微信,对话框底下会出现类似公众号的服务选项;甚至包括,今年春节企业可以申请自己专属的红包皮在春节期间使用。
但更多关于微信明天的畅想似乎更有关“情怀”。张小龙说:“互联网出现加速了时代的更迭,更快地催生出新的需求,围绕这么快速的变化,我们根本不用顾忌有多少人口可以用。找到和面对未来的需求,才是微信在拥有十亿用户时才做的事情。”
张小龙重复了“微信的梦想”,这和微信的原动力别无二致:“从个人用户来说,微信希望成为每个人最好的朋友,从平台角度上来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让创造价值者实现价值的市场。”
“能够带领团队做出一个10亿级别的产品当然很有成就感,但是更难得的是把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带入了这个产品,并且成为了这个产品的价值观。“张小龙最后引用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台词:“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而他没有说出的下半句是:“至美之物,永不凋零。”
(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 陈静)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