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庸卓玛委员:突破“文艺下乡”传统格局 增强乡村“文化造血”功能
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北京3月8日讯(记者 魏金金 专栏)“目前,在深度贫困地区,文化生活短缺、文化生活质量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在‘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树立‘文化扶贫是精准脱贫的必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将‘文化扶贫’放在与其他重要举措同样重要的位置上。”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藏族歌唱家宗庸卓玛在接受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一再这样强调。
全国政协委员、藏族歌唱家宗庸卓玛 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当前,各地都在大力兴建公共文化设施,可以看到的是,在县一级政府所在地以及部分交通方便、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剧场、文化广场、戏台、图书馆等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在一些边远贫困的山区,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依旧十分滞后,与城区和发达乡镇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宗庸卓玛如是说。
宗庸卓玛举例谈到,在一次文艺下基层的演出工作中,当自己拿着话筒站在田埂上时,因为没有稍平一点的场地,老百姓干脆坐在坑坑洼洼的场地上看演出。“透过他们的眼神,我从心底觉得,文艺应该走到最基层。对于那些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而言,他们对文化精神食粮的需求更为迫切,那里也更要有传播的场地和平台。” 而类似这样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短板,不仅直接导致深度贫困地区老百姓文化生活的短缺和质量低下,使得当地文化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当地非遗消亡。“有很多民间艺术传承人,因为在本村本土没有展示的场地和设施,有的跑到城市成了‘传承研究对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但因为这些非遗失去了传承的土壤,传承便成为了一种摆设。还有很多传承人,直接不再演奏、演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此也就面临濒危或失传的境遇。”
宗庸卓玛表示,文化扶贫是精准脱贫的必要组成部分,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补齐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这一短板的重要性,“否则‘精准文化扶贫’将成为一句空话”。
资料图片:林芝巴宜区民俗演艺中心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对此,宗庸卓玛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每年应拨出一定的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用于地区戏台、剧场、文化广场、图书馆等项目的建设。同时,积极组织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现状的相关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深入实地,对补齐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工作做出具体的规划和设计。除此之外,还要定期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维护维修。
宗庸卓玛最后补充谈到,在补齐了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之后,还要组织县级文化领域相关专家,召集乡村文艺人才,充分挖掘当地原生态文化资源,创作排练出一些充满正能量、有时代感、有艺术品位的艺术作品,突破一般“文化下乡”的格局,实现贫困乡镇、村全覆盖,做到可持续文化脱贫。“贫困地区往往是原生态文化资源丰富,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我们可以组织文艺人才将原生态文化打造成地理标志性文化产品,增强乡村‘文化造血’功能”。
更多报道请见“2019全国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马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