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务业主导型发展格局巩固 2018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突破1万亿元
4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情况。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表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介绍,在试点带动下,北京服务业主导型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2018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1%,比2014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67.4亿美元,是2014年的1.85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
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累经验
2015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实施为期3年的综合试点。3年间,综合试点先后推出了“总体方案”“深化方案”等两轮试点方案,实施220余项试点任务、21项开放措施,较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首先,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累了经验。据介绍,试点3年多来,经过第三方评估,北京市的试点形成了68项开放创新成果,其中体制机制创新23项、业态创新14项、做法创新31项,涉及商事制度改革、外商投资企业管理、产业发展、区域合作等领域。这些经验给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发挥了良好示范作用。其次,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搭建了新载体,促进了京津冀市场共建与开放协同。再次,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动能。试点以来,北京市新设服务业企业64万家,一批新模式、新业态落地。
试点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前两轮试点的基础上,商务部、北京市牵头制定了综合试点的全面推进方案,国务院在今年年初批复了《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新一轮试点方案从5个维度的基本思路出发,提出了9个方面主要任务,制定了177项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目标。5个维度的基本思路包括: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提升开放型经济体制;以更加精简的负面清单制度为引领,构建全面开放先行区;统筹对内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扩大开放格局;实行“产业开放+园区开放”相结合模式,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更加注重开放的软实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李成钢表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可在3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培育发展动力。新方案提出了建设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拓宽创新融资渠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育公平透明法治环境等多方面具体措施,将促进京津冀地区改革创新;二是优化空间格局。新方案落实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主导功能,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并面向雄安新区提出了口岸通关、人员过境、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支持措施,打造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和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三是推进产业协作。新方案结合京津冀产业发展需要,提出了探索产业链引资合作模式,支持新设银行分支机构,开展保税维修业务、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交叉设点、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等多项措施。
在制度型开放方面作更多探索
李成钢表示,新方案在制度型开放方面作出更多更深入的探索,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服务标准、市场规则等制度规范与国际接轨,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二是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改进政务服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更加注重法治保障。建立健全投资权益保护和争端解决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信用体系建设,打造法律服务、商事仲裁、责任投资管理服务等配套支撑平台。
殷勇表示,在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过程中,北京将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按照更精简的负面清单制度为引领,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实行“产业开放+园区开放”的模式,以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开放的软实力,推进新的服务业业态聚集、发展。
殷勇强调,新一轮试点方案进一步降低了对外资准入的门槛,一些先行先试的举措在北京率先落地。新一轮方案在信息、科技、金融、商务、文化娱乐、卫生、社会等领域推出了14项开放新举措,其中有超过四成的开放举措只在北京市实施。同时,新的试点进一步探索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全周期”管理服务机制,在商事登记、融资环境、通关便利、税收服务、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产业协同、监管服务方面优化流程,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 冯其予)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