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增速“双下降”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发布
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增速“双下降”
本报讯(记者 王谌)昨天下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报告提到,北京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量与增速出现“双下降”,北京流动人口“常住”趋势不断增强。
课题组指出,随着黄金赌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产业结构面临的深度调整,北京市流动人口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例如流动人口不流动,“常住”趋势不断增强,而且随着居住时间的不断地延长,这种倾向愈益明显。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2016年冀豫鲁在京流动人口的数据发现,冀豫鲁在京流动人口超过六成以上都有在京长期居住(5年以上)的意愿。冀豫鲁在京流动人口中‘70后’‘80后’年龄段长期在京居住意愿高于‘60后’‘90后’年龄段流动人口,而且已婚家庭的流动人口在京长期居住意愿特征明显。”课题组表示,随着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家庭月平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就业身份的提升、流动时间积累较长等,流动人口更倾向在京长期居住,尤其是自购房者中95.9%的流动人口都有在京居留意愿。据了解,在北京市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冀豫鲁三地的流动人口占全市流动人口总量的50%。
同时,课题组也发现,和全国其他城市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相比,近年来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并不高,甚至低于同期全国城镇的人口增长率。比如,2016年,作为“十三五”人口调控规划的起始之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率仅为0.11%,低于近年来全国人口0.5%的自然增长率。然而,按照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300万之内,城六区常住人口要比2014年下降15%。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常住人口的机械增长和流动人口的合理流入,全市2300万人口总量红线约束的现实压力依然较大。
此外,流动人口分布不均衡,城市社会治理难题多,也是北京社会治理一大特点。以2017年为例,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为2170.7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00人左右,北京市“城六区”的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375人,其他10个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0人,而城市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却达到22000人左右。这种人口分布的极度不平衡使得住房问题、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更为突出。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