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来 心相通——红军与连州瑶族同胞之间的三两事
新华社广州6月22日电 题:红军来 心相通——红军与连州瑶族同胞之间的三两事
新华社记者刘羽佳、李雄鹰
连州北部,山岭巍峨,气势磅礴。
在广东清远连州市瑶安乡田心村,世代居住着勇敢的瑶族同胞。1934年,红军长征前后,先后有几支红军部队经过或在这里开辟游击根据地,留下了红色足迹,谱写了动人故事。
今年68岁的田心村村民谭长标回忆起母亲讲述的她的亲身经历,尽管听了无数次,也从未厌烦过。1934年底,担任长征后卫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余部几十人,撤退到瑶族聚居地连州市,与数倍于其的敌军在田心村牵牛岭奋力激战。
战后,一名十六七岁的小红军王贵因负伤掉队,谭长标的父母将王贵带回家,妥善安置、精心照料。
“安置或者救助伤员是瑶胞与红军最早的结缘形式之一。”中共连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黄兆星介绍,长征中,红一、九军团在湘南宜章留下一批伤病员,他们被湘南地下党转移到连州天光山后,当地瑶胞积极采药,秘密掩护,精心治疗,不少伤病员和弱小红军被当地人掩护收养安置。粗略统计,清远连州境内被山民掩护收养安置的红军弱小人员及伤病员有20余人。
慢慢地,随着红军一次次与当地百姓接触,瑶族同胞对红军有了更深的认知。
黄兆星说,当年,长征经过连州山区的几支红军部队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做到秋毫无犯。
进驻瑶寨的红军为不打扰当地百姓,睡在树荫底、屋檐下或造纸厂内;红一、九军团的伤病员们即使忍饥受饿也不动瑶胞的腊肉、蔬菜;吃了纸厂工人的饭,工人上山采竹未归,红军则把银两留下……
红军的所作所为和强抢银粮的民团、悍匪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严明的纪律、朴实的作风打动了当地瑶胞,甚至成为瑶胞的依靠。
每当提起爷爷李启财,连州瑶胞李志标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爷爷与红军的故事,打小就深深印在他的心里。
李志标说,爷爷年轻时家里开了造纸的作坊,那时候土匪较多,家里多次被土匪抢劫。有一次,一队土匪将家里抢劫一番后放出话来,“除非能找人来跟我们干一仗,要不然我们还来抢劫。”
李志标回忆,虽然知道村里来了红军,但爷爷从来没有与红军打过交道,也不知道红军的底细,想去找红军帮忙又不敢。还是家里的一名工人拉上爷爷找到红军队伍说明了情况,红军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解除了匪患,从此,他们家再也没有被土匪骚扰过。
红军的严明军纪和为老百姓谋利益感动了瑶胞。善良勇敢的瑶族人民,也顶着敌人的高压,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
红军通过国民党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进入连州山区的部队粮食不足,疲劳不堪,病弱增多。“还好有当地瑶胞帮助。他们利用茶油、冬菇、土纸、竹木等当地特产,解决红军急需的粮食、生盐、布匹等物资,为红军不断储备战斗力。”黄兆星说。
红军长征期间在连州逗留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他们顽强不息的长征精神,保护瑶民、秋毫不犯的政策纪律却在连州人民中代代相传。
据了解,2017年起,每年农历五月初九是田心村的“红军节”。田心村村主任李六旺说,“红军节”的举办让村民对家乡的红色故事有了更深了解。“我们不能忘记这段红色历史,当年红军和瑶族人民的情谊,会一直被传颂下去。”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