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这个村8年前就开始了
“政府投资把池修,垃圾分类往里丢;塑料纸壳可回收,卖点小钱打豆油;电池药瓶有毒害,千千万万入黄袋……”罗朝运是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龙鹄村党支部书记,早在2011年,他就编出这套顺口溜,引导村民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如今,顺口溜已成为村民每日践行的垃圾处理指南,龙鹄村突破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财政投入大、安全隐患多、政府包袱重、常态保洁难”的困境,从“垃圾围村”蜕变为美丽乡村。
“8年前的龙鹄村可不是这个样子,那会儿村民没有环保意识,垃圾随手倾倒,河里全是塑料袋,连水面都看不到,每年我们都要组织村民从下游往上游捞垃圾。”罗朝运告诉记者,为了治理垃圾围河、围路、围村现象,村里没少下功夫,“村民大会开了好多次,建议提了万万条,就是没有顶用的。村民们抱怨着恶劣的生活环境,却不改正乱扔垃圾的坏毛病。”
转机出现在2011年3月,丹棱县在龙鹄村试点,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两次分类、源头减量”的做法,探索“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三方监督”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新模式。
“农村垃圾散、杂、多,在源头做减法是性价比最高的垃圾处理方式。”丹棱县长黄秀航介绍,“两次分类”是指村民初步分类和垃圾清运承包人二次分类,“村民将可堆肥垃圾倒入沼气池,可回收垃圾送到再生资源回收站,不可回收垃圾送到联户定点倾倒池分类投放,有害垃圾单独投放。”
村民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后,再由垃圾清运承包人对倾倒池的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处理。“通过两次分类,待处理的垃圾减量达60%。最后的40%交由县里进行统一清运、集中处理。”黄秀航说。
垃圾清运承包人谁来当?“以前,我们一直外聘保洁员,给的工资不少,他们干活儿的积极性却不高,总是应付了事,保洁效果并不理想。”罗朝运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龙鹄村专门召开了垃圾承包公开竞标大会,村民都可以投标,出价最低者中标,签订承包合同,成为垃圾收运和公共区城常态保洁的责任人,每天按时将全村垃圾池中的垃圾清理干净。
承包人的报酬由全村每人每月缴纳的1元钱“卫生费”来支付,差额部分由村集体资金补齐。
“可不要小看了这1元钱,它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大大增强了村民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黄秀航认为,“龙鹄模式”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村民心态的转变,“通过公开竞标,实现了承包人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通过收取1元钱,实现了村民从‘要我监督’到‘我要监督’的转变。”
“都是交了卫生费的,凭什么你要乱扔垃圾。”村民黄女士告诉记者,如今看到有人随意处置垃圾,她都会站出来制止。
1元的卫生费撬动了农村垃圾治理老大难,垃圾治理不再仅仅是政府的事、干部的事,村组干部、承包人、村民形成了有效的三方监督机制,共同维护村容村貌。村组干部是卫生管理员,监督村民是否遵守《村规民约》和承包人是否履行合同;承包人监督村民是否按要求进行垃圾初步分类和定点倾倒;村民监督承包人是否及时清运处理垃圾;承包人和村民共同监督村组干部是否尽责管理。“现在乱倒垃圾的现象很少出现了,村里面总是干干净净的。”黄秀航说。
黄秀航算了一笔账,垃圾处理的运行经费由村民交一点、村集体收入担一点、财政补一点,“龙鹄模式”为县财政节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用超过150余万元。
为了进一步降低垃圾收集和运转硬件设施建设费用,丹棱县打破乡镇、村组行政区域界线,按照“方便农民、大小适宜”的原则,以邻近的3至15户不等为小组,修建一个联户定点倾倒池,并在每1至3组的中心位置建一个联组分类减量池,用最低成本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投入难、减量难、保持难问题。
1元钱能干什么?买一根棒棒糖?坐一趟公交车?眉山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用1元钱,打造出一个美丽乡村。截至2018年底,眉山全市农村保洁人员总数突破1万人,配备保洁人员的行政村占比达到100%,村民唱响“每人每月一块钱,干干净净过一年”的口号,主动交纳卫生费年均在2000万元以上,走出了低成本、高适用、可持续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路子。
(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曾诗阳)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