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玩具破解就业大难题,陕南移民当上了产业工人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甲铸)就业是民生之本。在陕南移民搬迁点,这句话有另外一层更为具体的含义。
陕西省政府2011年启动实施了涵盖陕南三市240万人的移民工程,其规模两倍于三峡库区移民,被称为新黄金赌城娱乐历史上“搬迁之最”。从一开始,如何让山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就备受关注。
日前,记者在镇巴县赤南镇和紫阳县毛坝镇看到,通过引进社区工厂解决搬迁贫困户在当地就业,当地不仅让他们住上了好房子,还逐步过上了好日子。
赤南镇的移民搬迁分为两个阶段。2017之前主要以统规自建模式搬迁了346户;2017年进入脱贫攻坚决战阶段以来,镇上采用集中上楼安置方式在集镇上先后建起了总建设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共安置超过500户。
7月5日上午,记者在安置点看到,新建的安置小区采用欧式风格,气派整洁。安置房内,女主人把新房收拾得干净亮堂,尽管一部分搬迁户还将做农活的农具摆在客厅角落,略显突兀,但新的生活已经开始。
但对于赤南镇党委书记毛忠诚而言,他需要解决的难题依旧繁重: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就需要考虑以人定居、以人定产业,到底布局什么产业,适合发展多大规模,采取哪种带动发展模式等等一系列问题。
毛忠诚介绍,实现就地就业是解决“稳得住”的重要渠道。为此,镇上立足当地实际,引进建设了金蚕子蚕桑产业园,让企业与农户一次性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共计连片1800亩,期限20年,按期租金结算,优先本地务工。“对比发现,农户单农业产业收入较过去就提高3至4倍,一些贫困户还以土地、现金入股签订分红协议,每年有分红收入。”
但这并不够。毛忠诚说:“外出务工是绝大部分农民现金直接收入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受赡养老人,陪护学生、文化年龄等因素影响,仍有相当部分劳力无法外出,闲散在家。”
2018年赤南镇通过外出考察,在苏陕项目的支持下,与江苏通州睿博电子公司合作,利用安置点的空闲空间,今年年初在安置点建起了社区扶贫工厂,解决搬迁户100多人的就业问题,平均每人每月可收入2500元左右。目前正在筹建二期社区工厂建设,已签约2个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入驻发展。“有了固定的收入,这些村民就能稳定下来,在打工的同时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毛忠诚说。
记者在社区工厂看到,为了让在女职工能够安心工作,车间一角甚至专门开辟了一间儿童活动室,让放学后的孩子在里面学习,在专人的看护下等妈妈下班。
搬迁贫困户姚秀原本是四川人,丈夫在外打工,自己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坐在自家的沙发上,她说:“我是外来的媳妇,以前住在山上,赶集要走两个小时,现在住了新房子,还在社区工厂打工挣钱,已经很知足了。”
同样的社区工厂还出现在紫阳县毛坝镇。
为了让那些不能或不愿外出务工的农户增收有门路,紫阳县毛坝镇利用建设移民安置点形成的空闲场地,2018年9月从江苏省扬州市引进迪鑫玩具工厂,从事毛绒玩具生产加工,当年11月8日正式开工生产。目前,这家玩具工厂已经打开了国外市场,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和韩国等,与美国一家公司签订了400万元订单,并已交付两批货品。
7月5日下午,在该厂车间内产品展室内,毛坝镇镇长叶飞将一个毛绒玩具高高举起,对记者说:“这个玩具有不一样的意义,它是我们社区工厂生产的第一个玩具,见证了村民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目前,这家社区工厂已经形成了“1+9+X”的生产加工体系。“1”即在集镇三期安置社区建成1个4300平方米毛绒玩具生产加工总厂;“9”即总厂辐射临近三镇,在周边各村安置点及人口密集区建设9个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的村级扶贫车间;“X”即在全镇农户院落内还安排了一批家庭工坊。目前已经已设立21个,且规模还在持续扩大。通过将半成品送到家门口、加工后再上门收货的方式,让一些无法离家的残疾人、80高龄的老人和暑期在家的学生等特殊人群,足不出户就能居家就业增收。
如此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300余名群众借此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其中贫困户109人,占比42.9%。特别是还吸纳了11名男性村民投身毛绒玩具生产加工,其中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19岁。目前玩具厂已经累计发放工资近500万元,实现总产值超过2000万元。
“每个人每个月按2000元工资算,一年就是两万四千元,这对于我们镇上的脱贫攻坚任务来说,作用就太大了。”叶飞说。
毛坝镇六组村民杜孝彩家里有5口人,丈夫在广州电子厂务工,三个女儿在上学。其中小女儿即将升上初中,二女儿下学期上高三,大女儿刚参加高考并以595分远超一本分数线。“在家带三个女儿,利用暑假承接毛绒玩具手工活,做一个玩具可以挣到5毛钱,每天最多可以做100多个,足够补贴日常开支了。”杜孝彩说。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