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记者再走长征路】陕西吴起:一口水缸为什么被叫作“红军锅”

2019年08月08日 07:27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陆敏

  1935年10月19日,历经千辛万苦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透过苍茫的暮色,我们在镇上看到了‘黄金赌城娱乐共产党万岁’的标语,看到了‘工农民主政府’的牌子,不禁心头一热,不少同志都流下了热泪。”萧劲光将军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一首《长征组歌之到吴起镇》唱出了当地百姓的心声。

  “10月的陕北已是深秋,当地群众都穿上了棉衣。但大多数红军身着单衣,脚上穿草鞋,有的还穿着短裤……当时有的同志开玩笑说,自己像个叫花子。”《胜利到陕北》一文中,萧劲光将军写道,“老百姓听说我们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凭着两条腿,爬雪山,过草地,涉江河,硬是走了两万五千里路时,都感叹不已。他们饱含深情,为红军筹集粮食、布匹,烧饭、缝衣。伤病员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8月7日,在吴起县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解说员强小芳为参观者介绍了红军与当地群众的感人往事。

  在吴起县新寨乡蛇圪垯沟村,一位叫雷梅英的老人年轻时曾护理过红军的重伤病员,为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她“红大姐”。1935年10月18日下午,一支300多人的红军队伍来到蛇圪垯沟村。当时村里只有两户人家,16岁的雷梅英和邻居家的李二婶,煮了几大锅的洋芋给红军战士们吃。第二天,红军部队继续前进,临走时,战士们将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有3名重伤病员,留在了雷梅英家里养伤。没过几天来了国民党的部队,雷梅英和爷爷背着伤病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等敌人走后,他们又将伤病员背回来精心照料,直至伤愈。

  在纪念馆里,还用图片展示了一口不太显眼的水缸,水缸周围用竹条圈了3道箍。解说员告诉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这口水缸有个响亮的名字——“红军锅”。

  据记载,1935年10月18日,中央红军一纵队从定边县的白马崾岘一带到达铁边城。19日下午快天黑时,距吴起镇约5公里的头道川倒水湾村陆续迎来很多红军战士。由于做饭锅不够用,他们就向村民张宪杰家借了一口水缸和一个瓷盆做饭。不曾想,烧饭时把水缸烧裂了,红军为此赔了两块银元给张宪杰。张宪杰舍不得将缸扔掉,就让箍缸匠人用竹条圈了3道箍,用来放粮食。1966年吴起县革命纪念馆成立,收集革命文物史料时,张宪杰将这口水缸捐献给吴起县革命纪念馆。1992年,陕西省文物鉴定小组将此缸认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并命名为“红军锅”。

  张宪杰的孙子张新至今还住在倒水湾村,他告诉记者,“听爷爷说,红军不乱拿群众家里的东西。他们问爷爷‘老乡,能不能借一下你家的水缸’,得到同意后才借走。”

  张新还给记者讲述了红军战士送他二爷爷马鞍的往事。“二爷爷跟我们家住在一起,当时听说红军来了,他就主动跑去给红军喂马。红军部队离开时候,特别赠送给二爷爷一副马鞍表示感谢。”张新说。

  80多年过去,马鞍虽然有些破旧,但仍然在张新家得到妥善保存。如今,这副珍贵的马鞍和“红军锅”一起,成为吴起百姓与红军“军民鱼水情”的见证。(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 陆敏)

(责任编辑:刘江)

【记者再走长征路】陕西吴起:一口水缸为什么被叫作“红军锅”

2019-08-08 07:27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