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让萍乡更美丽 百姓更幸福
文明,是这座城市居民的幸福底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西萍乡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城理念,致力于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把主题教育与民生实事工程紧密结合。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近年来,萍乡市始终坚持创建利民惠民为民,严格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和创建短板,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改造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的民生工程,让群众从一件件具体的好事实事上感受到创建带来的成效和变化,赢得了市民前所未有的拥护和认同,进而有效激活了城市文明的细胞,转化成广大市民自觉参与创建、支持创建的强大动力。
变化一,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白改黑,让老百姓住得舒心
萍乡市安源区是典型的老工矿城市,现有工矿职工小区15个、住户2万多户、10万多人。由于随着市场经济、产能结构的调整以及煤炭资源的枯竭,国有工矿企业的经营效益不断下滑等原因,当初可以与商业小区相提并论的职工小区,逐渐成为“脏、乱、差”问题的丛生地。安源新村小区则是最大的工矿小区,2638户、将近上万人,由于建设年代久,小区内杂乱无章,居民怨声载道。
改造后的安源新村小区道路整洁、绿化规划改变了杂草丛生的面貌
安源区竹塘社区党委书记瞿瑞玲介绍说,针对此问题,他们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调研,联系走访重点户、钉子户、党员干部户,先后召开4次居民代表座谈会,并对小区内部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查看,对绿化、亮化工程进行系统排查和考核,梳理出基础设施、管理失位秩序混乱,安保形同虚设等具体问题,并针对问题列出了整改落实清单,明确措施、人员、时间。自今年9月份以来,政府兜底持续对小区312处违建进行拆除,并且对道路改造、雨污分流、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和提升。
“以前小区里杂草横生、垃圾遍地,鸭棚、鸡棚、狗棚随处可见,一直也没有人去管理。”已经在安源工矿职工小区住了9年的住户刘子平,是萍矿退休职工,对于这次自家社区的改造非常满意,“我们这里是萍乡最大的一个社区,将近有上万人,这次整改之后不仅让乱糟糟的社区环境大变样,自己和朋友们休闲活动也有了新去处,还让本来不值钱的房子价值也升高了。”
活动广场为居民提供更多活动休闲场所
随着文明创建的纵深推进,萍乡市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经过改造后老旧小区功能明显完善,旧貌换新颜,颜值大大提升,完成了“美丽蝶变”。环境美了,条件好了,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居民切身感受到了“幸福来敲门”的喜悦,春风化雨,老百姓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家园。
深切感受到老旧小区改造带来变化的,还有芦溪县洋田小区。“以前只要下雨,出行就很不方便,路面坑坑洼洼全是积水,随时都能甩一脚泥在身上。”家住芦溪县洋田小区的刘奶奶告诉记者,现在不一样了,‘海绵城市’已经建在家门口了,下雨天路面也看不见积水了,我们老年人出行也方便了。如今,芦溪的小街小巷和城区道路正以干净、整洁、平坦、畅通的新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了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活动广场为居民提供更多活动休闲场所
据悉,芦溪县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启动了大体量的城市修复改造工程、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完成了中心城区主次干道路灯改造换新、16条小街小巷“白改黑”、小街小巷楼道点亮等民生工程,开展了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改造提升、城区交通畅通提升等市政设施建设工程,“中心片区”切实做到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下一步,芦溪县将大力实施第二批“白改黑”改造工程,包括19条市政道路、小区路面改造及10条市政道路人行道改造,改造面积达28万余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改造后,县城内小街小巷和道路的脏、乱、差现象将一去不返。
芦溪县路面改造工程,大街小巷路面全部铺上‘海绵’
变化源于萍乡市文明创建的深入推进,随着所有的改造项目的逐一推进,曾经顶着“脏乱差”帽子,一下子脱胎换骨。据统计,萍乡市推动“白改黑”工程从主城区大街小巷向镇村延伸,完成沥青路面铺设400余万平方米,修复破损路面近5万平方米。
变化二,基础公共设施改造,建设综合文化站,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除了老旧小区改造外,近年来,萍乡市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提升群众居住质量,通过以社区为单位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此增进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经开区凤凰山社区图书室
萍乡经开区社会管理三局凤凰山社区地处经开区的核心区域,为创新服务途径,该社区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门口以及居民区楼道口和道路的显著位置,均张贴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布点图,便于居民查看。居民在出门15分钟步行距离的社区生活圈中就可“一站式”解决日常生活所需服务。
“通过小区门口张贴的15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布点图,辖区里的生活配套设施地点位置可以一目了然,这对于我们这些居住在小区的人来说,确实是大大方便了出行。”家住凤凰山社区的居民张阿姨说道。
凤凰山社区志愿服务站
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萍乡市安源区廉政文化广场的丹江街综合文化站,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期待,丹江街先后投入了100余万元,用于文化站的基础建设、室内装修、设备采购和氛围打造等,将打造成动静结合的服务群众文化新阵地。
据了解,该文化服务平台共设置室内7个功能室,室内活动室面积超300平方米,室外活动广场面积约5000平方米,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活动中心、学习中心……依靠老党员老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成立的“夕阳红服务室”,更是该街道文化站特色之一。
丹江街综合文化站室外活动广场
文化为了人民群众,文化源于人民群众。文化站每天对外免费开放不低于8小时,为群众提供了多功能的文化服务平台,并积极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建,拓宽服务类别,更大范围满足服务群众功能。建成以来已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
文化既是巩固情感认同、赓续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也是凝聚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一座1731年从未更换名字的文化古城,萍乡充分传承历史文脉,利用红色元素,彰显本土特色,突出抓好文化阵地、文化活动、文艺精品的打造,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品位,涵育了精神气质,提高了文明程度,并以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抓手,把各类文化场馆打造成文化阵地。
变化三,农贸市场“智慧化”改造,解决民生问题,改善生态环境
作为一座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农贸市场不仅能凸显出城市的真实面貌,民生百态更是尽藏其中,为满足现代化农贸发展需求,致力成为老百姓放心的“菜篮子”,萍乡市精准部署制定规划,改造提升了流万、矿区、金陵、春风、滨湖等一批标准化农贸市场,并启动了洪山等一批新农贸市场建设,使市民买菜体验更加舒适,打造出智慧、整洁、有序、安全的“菜篮子”民生工程。
农贸市场内商户都挂有一台智能电子显示屏
说到之前菜市场的环境,流万智慧农贸市场商户曾丹苦不堪言,以前这里的菜市场地面脏乱、遍地污水废菜、商户位置狭小。她告诉记者,对比改造后的菜市场,地面已经铺上了瓷砖,门面装修也扩大了,环境质量确确实实得到很大的改善。她说,“环境好了,人流随着增加了,进驻的商户也更多了,看着大家来买菜时都是高高兴兴的,我们心里也是满满的幸福感。”
对照文明城市创建要求抓落实,流万智慧农贸市场对市场环境、卫生等多方面严格要求,该市场负责人曹娟介绍说:“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农贸市场得了很大改善,菜品安全得到保障,环境改善变得整洁,付款也方便快捷,市民乐意来愿意来,商户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安全员正在进行蔬菜安全检测
近年来,在文明创建工作中,萍乡市针对农贸市场摊位杂乱不规整,环境污染严重,周边秩序混乱等问题进行整治。萍乡市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对农贸市场改造力度,切实解决老百姓“买菜难、买菜贵、买菜远”难题。
“以前走过菜市场,巴不得走快几步赶紧离开,现在环境变好了,在里面慢慢逛都觉得舒心。”家住金陵西路的彭大姐对家门口的农贸市场赞不绝口。农贸市场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载体,既承载着城市品味的提升,又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该市场内菜品检测结果在显示屏公示
小小菜篮子,折射大民生。萍乡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让农贸市场“换装”,让市民生活日渐便利,也让民众的“菜篮子”提得更安心。
如今的萍乡已经实现华丽转身,城乡颜值有了显著改观,公共服务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一城文明风,满目和谐情,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惠民举措,让人民群众喜笑颜开。
据统计,萍乡市新建改造垃圾处理站32个,新增日处理能力3万吨,新增垃圾分类收集桶6.2万余个;新建、改造和维修公厕218座,城区内步行10分钟内能找到公厕;新安装路灯近2.3万盏,新设置无障碍设施3000多个、母婴室210多个,各社区便民市场、运动场地、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机构等15分钟便民生活圈全面打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着重解决了“出行难”“如厕难”“买菜难”等一批群众最关心的老大难问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品质明显提升。
下一步,萍乡市将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创城理念,在总结巩固前几年创建成果基础上,进一步以问题目标为导向,坚持补短板、强弱项、破难点,坚持突出思想道德内涵,坚持创建为民惠民,坚持建立长效保持常态,全面提升精准创建、精细创建、精致创建的水平,全力打造一个崇德向善、和谐宜居、文化厚重、人民满意的新萍乡。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