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生态饭 发起旅游财
初秋的赤水大瀑布景区飞珠溅玉,满山竹林青翠,与恐龙同时代的珍稀植物桫椤姿态摇曳,欢迎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竹资源,几年前却并没有让当地村民实现“靠山吃山”。赤水大瀑布景区所在地——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党支部书记王廷科还记得,因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十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000元。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以及贵州省村村通公路、“组组通”硬化路的不断完善,黎明村大力发展竹产业和旅游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王廷科告诉记者,依托丰富的竹业资源,黎明村通过“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公司,实现了公司、竹农、集体共建共享发展目标。“我们的竹笋从以前的每公斤6元卖到了30元,当天采摘的竹笋第二天清晨就出现在上海的农贸市场。”王廷科说,现在,竹林成了黎明村村民的绿色银行,全村人均竹林面积达14亩,每年仅卖竹子和竹笋人均收入就达到7000多元。
“旅游更是我们的重头戏。”2010年,赤水丹霞申遗成功后,旅游迅速火了起来。2014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黎明村57户农户自筹资金成立了旅游公司,在赤水大瀑布景区上游发展“丹霞第一漂”的自然生态漂流项目,其中村集体占股40%、公司股东合占股60%。仅这一项,不但解决了40人就业,村集体每年获还得120万元左右的纯利润。
2019年底,黎明村向入股旅游公司的群众每股分红3000元,贫困户利益链接分红和未进贫困系统的低保户、残疾人户分红300元,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来的红利。
此外,黎明村的专业合作社种植猕猴桃760亩,示范带动农户种植猕猴桃500亩,新发展了黎明村冷水鱼和大瀑布农庄两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初步形成了长中短、短平快项目配套的集体经济发展格局。
如今的黎明村,“家家有产业、户户是股东、人人有保险”。截至目前,黎明村村级集体经济积累1300万元,固定资产达1392万元。2017年黎明村整体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实现贫困户全部清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万元,人均银行存款超过1.5万元。
“有了这几大产业,我们村老百姓的人均年收入很快会突破三万元。”王廷科充满信心。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赤水市天台镇凤凰村。由于土地贫乏,人多地少,凤凰村以前过度开垦,地域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涝旱灾害时有发生,群众生产生活较为困难。
面对凤凰村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天台镇党委政府和凤凰村两委立足实际、结合长远、因村施策,发挥凤凰村毗邻城区、紧挨高速的优势,制定了“生态立村、产业强村、旅游富村”的发展定位,将“护一方生态”与“富一方群众”有机结合,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生态保护中发展乡村旅游、花卉苗木等乡村经济,实现了生态产业化。
凤凰村积极探索了“三金”模式,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方面,农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另一方面,在基地务工可以获得薪金。此外,村民还可以通过二次分红获得股金。所有财政投入资金,均量化折股到贫困户,并通过村集体经济参与景区门票收益、游船票收益,实现利益联结全覆盖。
记者在凤凰村看到,这里碧波荡漾,游船往返。黔北风格的民居掩映在葱郁苗木中,一派安然。赤水市天台镇党委委员熊富贵告诉记者,通过生态治理、湿地公园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凤凰村突破了单一的传统农业结构,实现了一产三产的联动发展,成为赤水市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获得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2019年年底,该村已建成农家乐31家,乡村客栈5家,花卉苗圃场3家,精品水果采摘园3家,当年累计接待市内外游客1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经济日报记者 熊丽)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