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户+30人,亲历者讲述2020我们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40个农户眼中的脱贫变化——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调查(上)
题要:2020年,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2021年,我们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年伊始,翻动2020年行走记下的一页页笔记,希望的田野、美丽的乡村,还有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又浮现在心间。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从采访笔记中整理出40个农户和30位农村基层干部的经历与思考,与读者分享。
这40个农户分别来自记者采访走过的广东韶关市、陕西商洛市和安康市以及贵州省沿河、从江、榕江三个贫困县。需要说明的是,这40个农户都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的,“样本选择”没有经过“学术标准”考量,算不上社会学意义的调查。但是,这些随机遇到的农户也许更能反映出普通人生活的变化。让我们透过普通群众的日常,来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
刚刚过去的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县实现了脱贫摘帽。这一年,记者随着脱贫攻坚的铿锵鼓点,行进在南北乡间,感受着脱贫攻坚的努力,也分享着人们走出贫困后的喜悦。
新年伊始,翻动2020年行走记下的一页页笔记,希望的田野、美丽的乡村,还有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又浮现在心间。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从采访笔记中整理出40个农户的变化,与读者分享。
这40个农户分别来自记者采访走过的广东韶关市、陕西商洛市和安康市以及贵州省沿河、从江、榕江三个贫困县。需要说明的是,这40个农户都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的,“样本选择”没有经过“学术标准”考量,算不上社会学意义的调查。但是,这些随机遇到的农户也许更能反映出普通人生活的变化。让我们透过普通群众的日常,来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
贫困之困
健康教育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应成为下一步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脱贫攻坚最后这几年都在啃硬骨头,帮助最难脱贫的那群人走出贫困。经过前些年的努力,最后“沉淀”下来的贫困人口是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贫困?
“病”是导致贫困的最主要因素。记者走访的40个农户中,贫困户有33户,其中27户是因病致贫。疾病拖累着这些农户,使他们在脱贫路上走得沉重而艰难。
尤其是癌症、尿毒症这样的大病,往往会让多年积蓄化为乌有。“屋漏偏逢连夜雨”,有时,一家甚至有两个以上成员生病。
在广东韶关南雄市乌迳镇新田村,记者走访一户李姓人家。64岁的老人患有肺气肿,每天都要吃药;原本是家庭支柱的儿子又患有慢性肾炎,干不了重体力活;2018年,儿媳妇被查出乳腺癌,做了手术。在医保政策等扶贫措施帮助下,老人说,如今医药费负担大大减轻,家庭生计没有问题。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感受到笼罩在他们心头的那份精神困顿仍无法卸去。2020年,记者走访过的27个因病致贫农户中,有5户是两个以上家庭成员生病。
夫妻俩加上老人孩子构成了农村家庭的主体。在这种家庭结构中,如果作为“顶梁柱”的丈夫或妻子病倒,家庭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贫困。记者在广东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一位姓徐的贫困户家里,看到的是一幢二层小楼。迎面客厅装修讲究,几乎看不出是贫困户。41岁的主人说,房子刚刚建好他就查出了尿毒症,每年看病需要2万多元。父母都已60多岁,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只能靠妻子一人打工维持,生活一下子困难起来。2016年他家被列为扶贫对象。他说,现在一年看病不超过2000元。看病负担减轻了,自己也要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好。
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走访的27户因病致贫农户中,家庭“顶梁柱”患大病的有8户,有残疾人的家庭占7户。
在秦巴山区的陕西安康汉滨区关家镇小关移民小区,记者遇到一位81岁的老人。他一生抚养了两儿五女,不幸的是老二残疾,58岁了还单身一人。夫妻俩都已80多岁,和这个孩子一起生活。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鼓励下,他们从深山搬到移民小区来,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生活起居仍有许多不便。
在粤北乐昌市,记者也见过一位90多岁的老人和60多岁、腿部残疾的儿子一起生活。这几年,各种帮扶政策在居住和经济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但他们仍然是需要关注和帮助的群体。
脱贫攻坚路上,我们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行走在各地农村,记者看到即使最偏远的村落、最困难的农户也得到了基层干部不遗余力的帮助。然而疾病和残疾仍困扰着农村困难群体。脱贫攻坚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接下来健康教育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应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兜底之“底”
医疗、教育和住房是农村脱贫最需要“兜”住的“底”
“兜底”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制度安排。这些年,医疗保险、大病扶持、养老补贴、教育保障、住房建设等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农村脱贫帮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把农村最贫困的群众“兜”起来,才能保证脱贫攻坚的“成色”。兜底保障需要千条线万条线,在过去一年走访中,记者从农户身上切身感到医疗、教育和住房是农村脱贫最需要“兜”住的“底”。
家有病人,生活最难。这些年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村发挥了巨大作用。记者走访的27个因病致贫的农户中,有10户明确表示,扶贫政策落实后看病的负担明显减轻了。家有慢性病人和大病患者的农户,这种感觉更明显。
教育往往占农户家庭支出的大头。教育帮扶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给农户带来新的希望。
在粤北南雄市乌迳镇田心村记者走访过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女主人姓黄,2017年丈夫在修建房屋时意外去世,家庭立即陷入困顿。她本人患有眼疾,很多活都没法做,两个孩子都在读书。怎么办?村里帮她家落实了教育补贴政策,一家三口享受低保,她本人每月还有380多元的残疾补贴。两个孩子的学业支出不再是问题。记者到访时,她的儿子已在一所技校学习,14岁的女儿在乌迳中学读初中。
住房一直是农村发展的缩影。“攒钱盖房”也一直是农村人对幸福生活的质朴追求。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住进小楼房、外墙贴瓷砖,房子形象地标注着农村发展的进程。住房保障让农民实实在在体会到温暖。在粤北山区,记者走访了南雄市乌迳镇田心村一个贫困家庭——李干珠家。李干珠79岁,爱人76岁。他们无儿无女,住在村边一处祖辈传下来的土坯房里。列入贫困户之后,2017年政府补贴,村里帮忙,为他们修建起7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两位老人每月能领养老金和低保金,生活有了保障。
农民一直把住房当作人生大事。在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财梁社区,67岁的谭永英住上了楼房。她多年随老伴在外地打工,2012年全家回到村里时,久不住人的老屋已经坍塌不能居住。那些年他们便一直租房住。后来,村里有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们搬进了移民小区。儿子在社区公益岗位工作,孙子在附近中学读书。“家更像个家的样子了。”她高兴地说。
仔细一算,记者一年走访的33个贫困户中,有11户直接得益于农村住房保障政策,改善了生活条件。“兜”住农民住房的“底”,让农民安居,这是脱贫攻坚的成效,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产业之“兴”
脱贫产业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能走得太快,更不能盲目求高求新
产业是实现脱贫的重要抓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让农民有了稳定收入、实实在在脱贫。产业脱贫在各地有丰富的实践。2020年记者走访的40个农户中,从产业发展中直接受益的有21户。
什么样的产业脱贫带动效果好?人们说,那些“贴着地面”的产业带动农民最多,促进脱贫的效果也最好。
产业怎样“贴”到地面?在秦巴山区的陕西安康市记者看到,当地把工厂办到群众身边,让搬出来的群众方便进工厂。易地扶贫搬迁是安康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短短5年时间,有300多万人搬出深山。搬出来,如何能致富?安康的做法是大力建设社区工厂。
这很像上世纪80年代江浙一带的“工业下乡”。当地在符合条件的小区里建社区工厂,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毛绒玩具是主要产业。移民搬迁来的人们在小区居住,在社区工厂上班,既能照顾家庭,又能保障收入。
在安康市汉滨区,记者随机走访了10户移民新区的搬迁群众,其中有8户是近3年从外地打工返乡的。他们之所以放弃外出务工回乡来,就是因为家门口有了工厂。尽管回乡后的工资可能没有在外高,但是能和家人团聚是他们更大的企盼。人回来了,社区有了人气,地方发展也就有了新气象。
与安康这种让工厂“贴近”群众的方式不同的是,很多地方直接把当地特色产品发展成产业。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就通过发展茶叶产业直接带动群众致富。该镇志强村的廖三勇在50岁之后不再外出务工,而是在村里寻找致富门路,想过种桃树、栽辣椒等多种办法。2018年,村里发展白茶产业。他积极参与,领办专业种植合作社,一年收入就有六七万元。
沿河是江苏张家港市的对口帮扶县。近年来张家港积极帮扶该县发展乡村产业。记者在沿河县中界镇高峰村见到了罗贤国。他和妻子都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在外地打工10多年后,2008年他们回到村里,却找不到增收门路。2019年,张家港市在村里投资办起鹌鹑养殖场,他在养殖场打工年收入7万多元。这种“贴着地面”的产业不仅可以吸引农民就业,还能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红利。
“贴着地面”的产业关键要符合农村资源、地理环境条件和劳动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既然是产业,当然也面临升级问题。但是,在刚刚实现脱贫、群众生活状况还需巩固的阶段,脱贫产业不能走得太快,更不能盲目求高、求新。
脱贫之变
脱贫攻坚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也增强了他们前行的力量
脱贫攻坚带给乡村的变化是丰富而深刻的。
在贵州最后一批摘掉贫困县帽子的榕江县,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曾走访过八开镇党央村。村党支部书记李世缤的爱人周桂英,从小在贵州黄平县县城长大。周桂英说,2004年她嫁过来第一次进村,在很远的地方下车,跟着丈夫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村里。村里当时不通电、没有自来水,用柴火烧饭。一个县城长大的姑娘,开始完全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
2005年村里通了土路,2007年家里买了摩托车;2016年她家买了村里第一辆小汽车,丈夫还当上村干部,修通3000米连户公路,家家户户门口有了水泥路。这位外来媳妇说,“谁有这么大本事,才几年工夫就改变了这个小山村?共产党真了不得,我也要争取入党”。这位淳朴的山里媳妇写入党申请、参加学习,后来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对贫困户而言,除了生活的改善,他们切身感受到的还有被关心被尊重。走访贫困户时,记者经常会问农户与干部的关系,有13个农户明确表示,现在村干部经常来。驻村帮扶干部更是让贫困户感激,广东韶关的多位贫困户告诉记者包户帮扶干部经常上门走访。这种经常性走动,让贫困户感受到浓浓的关爱,不仅改善了干群关系,还激发出贫困户内在的脱贫动力。
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有了前进动力。在广东南雄市油山镇下惠村记者还走访了一个叫沈明朝的年轻人。2016年因为父母生病,在外打工的他和妻子回到村里,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在扶贫帮扶单位和村里帮助下,他享受补贴政策购买了拖拉机,开始承包土地种水稻。后来逐步扩大规模,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说起扶贫带来的变化,他说:“我变得敢借钱了。以前是借钱看病,心里害怕。现在是借钱发展,心里有底。”记者到访时,他已经考取了驾照,刚购置了一台大型拖拉机,还准备买收割机。
贵州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人畜分离改造。祖祖辈辈下层关牛羊猪、上层住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余秀中是从江县加榜乡党扭村第三村民小组第一户进行人畜分离改造的农户。坐在铺上水泥地板、垒起锅灶的家里,他说,这些变化过去想都不敢想。儿子余春雷从浙江打工回来,高兴地说:“以前住得很不舒服,不敢把朋友请到家里来,现在我们更愿意在家里接待朋友。”
那穿山越岭的通村公路,那修葺一新的山村,那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脱贫攻坚带来的这些变化都是看得见的。然而,脱贫攻坚带来的看不见的改变更深刻、更持久。粤北贫困户有了贷款发展的勇气,秦巴山区的农民走出了穷乡僻壤,贵州的苗家侗寨自信地邀请朋友来做客……这些变化无疑更激动人心。(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 魏永刚)
【调查手记】带着希望走向新的春天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注脚;时代的伟大变迁,一笔一画刻写在乡村农户的变化中。
一年时间,尽管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记者采访的脚步受限,没能走得更远,但是走过的那一家家农户,都令人难忘。每一个贫困村、每一户贫困户,背后都有一段感人故事。因此,我忍不住从一页页零乱的采访笔记中,把这些农户的故事整理出来献给读者。
脱贫攻坚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最贫困、最边远的地区,改变了生活道路上走得最艰难的那一群人。这些故事,发生在不同地方,但都是对脱贫攻坚成效具体且生动的诠释。
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在黔东南的大山里,了解人畜分离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当地干部提醒记者注意农户家的鞋架。过去关牛养猪的房屋底层被硬化改造后,许多农户自觉在进门处安装了一个鞋架,鞋子被规整地收纳起来。尽管鞋架并不精致,有的就是几根木条搭起来的,但这小小的改变,透露出人们对生活的精细态度。这是人居环境变化带来的一个想不到的改变。
当我们在风景秀美的乡村,在绿树掩映的山寨,在整洁的农家小院里,猛然间看到这些细小改变,感受到其背后人们生活追求的变化时,心中常涌起感动。
贫困不仅是经济的困顿,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影响。过去许多年,贫困地区的人们在向外人“自我介绍”时,总要强调一下“我们那个地方穷”。贫穷的现实在人们思想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今天,当我们再走进已经脱贫的深山远村时,听到的已经是“风景美”“生态好”这样的介绍。介绍词不经意的变化,折射出贫困地区人们的自信和希望。脱贫攻坚给了他们一个重新审视家乡山水的视角。透过这个视角,人们看到了美丽,找到了自信。
“不让一个人掉队”,是脱贫攻坚过程中反复强调的原则。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具体的人,我们的目光瞄准一个个贫困户,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脱贫攻坚改变的是一方水土,改变的是艰苦的自然环境,更改变了那为贫所困的普通生活,改变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脱贫攻坚成效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展现。
脱贫不是终点。乡村振兴的大幕紧随脱贫攻坚胜利的鼓点,已经渐次拉开。脱贫攻坚深刻地改变了农户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过去未曾有过的对生活的自信。精准帮扶改变贫困群众的生活,也增强了他们前行的力量,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脱贫的农户满怀信心,充满希望。行走在岭南粤北,行走在秦巴山区,在阳光洒落的每一个院落,我们分享着人们脱贫的喜悦,也感受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日历翻过新的一页,站在2021年的门槛上,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笑意盈盈的脸庞,从采访笔记中浮现出来,让我久久难忘。他们的脸上写着收获,也写着希望。2021年已经来临,那些刚刚摆脱贫困的人们,正带着希望,走向新的春天。
一个值得期待的春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 作者:魏永刚)
30名基层干部的扶贫探索——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调查(下)
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数百万干部被选派到农村,和当地党员干部一起带领乡亲们脱贫。在采访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记者最先接触到的正是这些基层扶贫干部。记者从2020年的采访笔记中梳理出30位农村基层干部,他们是记者下乡调研采访时随机遇到的,分别来自广东韶关市,陕西商洛市、安康市,贵州沿河县、从江县、榕江县。这些基层干部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者,也是积极参与者。透过他们的故事,我们也许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脱贫攻坚的成效和艰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数百万干部被选派到农村。他们冲在一线带领乡亲们脱贫,付出了辛劳和汗水。在采访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记者最先接触到的正是这些基层扶贫干部。
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有些场景总是难以忘记。翻看2020年记下的采访笔记,一些基层干部的故事又浮现在眼前。记者从采访笔记中梳理出30位农村基层干部,通过他们的感触,也许我们更能理解脱贫攻坚的成效和艰辛。
这些扶贫干部都是记者下乡调研采访时随机遇到的,其中包括:基层干部9人,他们是农村发展的领头人;驻村干部18人,其中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9人;还有乡镇干部3人,包括一位镇党委书记、一位乡长和一位镇党委副书记。
按地域划分,这30位农村基层干部有5位来自广东韶关市,8位来自陕西商洛市和安康市,还有17位来自贵州沿河、从江和榕江这3个最后一批摘帽的贫困县。按年龄划分,30个干部中有10位“60后”、3位“70后”、14位“80后”和3位“90后”。
他们都奋斗在扶贫工作一线,时间最长的已经在乡镇工作10多年。这些基层干部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者,也是积极参与者。他们的故事,有歌有哭,有苦有乐,有艰辛更有收获。
惊与喜
从因农村现状而“惊”,到为脱贫变化而“喜”,这其中情感变动有多剧烈,扶贫干部付出的艰辛就有多大
对于不少驻村干部来说,从县城走到村里,地理距离也就几十里最多上百里,他们的心理距离却要大得多。说起刚刚进村的感受,许多人都用了一个“惊”字。
贵州省沿河县中寨镇志强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1982年出生的石捍南从小在县城长大,2017年被选派到志强村担任第一书记。第一次从镇政府到村里时,20多里路他开车走了40多分钟。2017年8月,志强村开始推进道路硬化改造。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进村时,从镇上到村里一路都是5米多宽的柏油路,全程只要20分钟。这几年,村里还完成了通组到户道路硬化。
石捍南刚到村里时,一半以上农户住着竹板房。他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全村694户农户中320户的房屋得到维修,住房条件有很大改善。
山里的人对路都有着特殊期盼。在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关家镇,刚担任副书记一年的白天讲得最多的就是路。1985年出生的白天,原来是汉滨区交通局干部。他到关家镇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从2016年开始镇里修了100多公里乡村道路。“每条路我都至少走过3遍。”白天说。
“以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规划,现在是坐在群众家里谈修路。最好的课堂就在普通群众中。”这些乡村道路他用脚一步一步丈量过,带记者下乡的路上,这位年轻干部有说不完的话。
只要付出过努力,就能体会到这种喜悦。贵州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的石明才是贵州西部计划的志愿者。2019年8月石明才来到占里村,工作之一就是给群众办夜校。每周两次课,从找教材到备课都是他一个人完成。这位1994年出生的小伙子说,刚来时村干部帮他召集人,催了好几次都没有几个人来。现在,他只要在微信群里通知一下,20多个人就来上课了。他高兴地说,在村里办夜校是自己最满意的事情,“百姓的收获就是我的收获”。
从看到农村的现状而“吃惊”,到为乡村脱贫变化而喜悦,这两端的情感变动有多剧烈,扶贫干部付出的艰辛就有多大。因为有了付出,他们才更加体会到这份收获的喜悦。在2020年采访过的18位驻村干部中,至少有10位干部明确表示,脱贫攻坚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和喜悦,是过去难以想象的。
歌与哭
看着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他们一起欣喜,也一起流泪
泪水有时候包含的是难以言说的喜悦,也可能是一种杂糅了喜悦与艰辛的情感。记者走访的30位扶贫一线干部中,许多人都为乡村脱贫流过泪。
贵州沿河县泉坝镇大泉村第一书记符云峰,2020年哭过两次。1982年出生的他当过教师,在县委组织部门工作过,后来担任镇长和镇党委副书记,2018年被派到深度贫困村大泉村担任第一书记。
因在农村长大的缘故,符云峰对于驻村帮扶很有信心。但是到了村里,他还是体会到了没有想过的困难。这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寂寞,每天看到的都是老人,村里基本见不到同龄人;再一个是苦,体力和脑力都苦,基本是没日没夜地忙碌,时常感到身心劳累。喜欢穿白衬衫的他,驻村不久就换成了迷彩服,一穿就是两年多。
不管村里生活多困难,他说自己几乎没有哭过。第一次哭是2020年疫情刚稳定之后。当时,村里的路要赶工期,镇里动员群众去拉水泥。符云峰和村干部找不到汽车,急得团团转,他说:“我真是急得哭了,又是着急又是委屈,眼泪止不住地流。”
第二次哭是在工作队聚餐时。当时大泉村脱贫攻坚有了新进展,大家利用休息日聚在一起。泉坝镇18个驻村干部边吃饭边聊天,谈论各自的酸甜苦辣,谈论脱贫摘帽的变化。“说着说着,记不得谁就哭了,我也控制不住自己哭了起来。”符云峰说。
说起过去工作就想哭,这不是符云峰一个人的感受。罗永康是贵州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的驻村干部。加宜村与从江县接壤,是高山顶上的一个村落,也是榕江县最偏远的一个乡村。10多年前,罗永康曾经在加宜村小学教过书,对这里非常熟悉。那时村民主要以吃酸菜为主,村里还不通电。
2019年他从县委组织部门被派到村里参与扶贫。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和村里人一起整治村容,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紧张,常常连周末都顾不上回家。站在村里一个新办的加工厂办公室里,罗永康给记者放了一段长达半小时的视频,视频记录着他们冒着雨帮村里人整修街道、流着汗帮村民修建房屋的忙碌身影。一幅幅画面推进中,小村庄一点点变得生动美丽起来。播放视频时,罗永康自始至终站在一旁,一句话也没说。
在收起播放设备时,他说,秋天驻村工作队开会,专门回放了这段工作视频。“我看着看着就流泪了,好几个人都哭了。”这泪水中包含着他们的辛勤付出,但更多的是欣慰。他说,看到村庄前后的变化,想着我们和村里人一起劳作的艰辛,就想哭。“虽然脱贫攻坚过程中有很多辛酸经历,但看到今天的变化,我们很高兴,很欣慰。”
走出那个厂房,罗永康在路上很认真地对记者说,在村里的这些日子,更加理解了群众的苦,懂得了什么叫把百姓小事放在心上,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不论今后做什么工作,我都有了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为基层百姓服务。”
一起流过汗的人,才会一起流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许许多多干部到最贫困地区,到最偏远的农村,和群众一起流汗。看着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他们一起欣喜,也一起流泪。一位基层干部说,歌哭在一起,才理解了什么是人民,什么是群众。
难与暖
干部下乡驻村,带去了政策,推动着落实,破解了困难
身处一线的扶贫干部,对于脱贫攻坚的困难感触最深。不同地区面临不同的攻坚任务,遇到的困难也不相同。广东韶关要解决零星贫困,基层干部感到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的统筹力量是最困难的事情。而陕西安康在秦巴山区,移民搬迁任务重。他们最迫切的是破解移民小区的社会治理难题。
困难如何破解?每一个基层干部都有一番理解。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财梁社区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整个社区200多户、800多口人,有57户是从外地搬来的。2011年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余致平现在是社区党支部书记。从管理一个人人熟悉的村庄到管理一个不同人群组成的社区,他说,有一段日子非常困难,“给群众干活,怎么干都得不到认可,到处都是矛盾,当时都不想干了”。
他没有想到,在一次评选活动中找到了解决矛盾的办法。乡风文明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18年驻村干部帮助村里开展以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新民风教育。活动从评比开始,设立各种奖项,对群众进行表彰。第一次表彰会开过之后,他明显感到干群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他们把表彰固定下来,一个月评一次,一个季度表彰一次,到了年底大规模表彰先进。
他说,表彰重在倡导新风尚,一次表彰100多人,几乎每个家庭都尽量涉及。许多从来没有上过领奖台的人,领一次奖得到巨大鼓舞。他们接着开展了“为财梁说好话、为财梁带好头、为财梁添光彩”的“三为”活动。这项活动让村里人有了集体荣誉感,让社区慢慢温暖起来,也让余致平觉得更有干劲了。
贯彻落实政策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贵州沿河县志强村,贫困人口从45.7%下降到1.9%,用了3年时间。说起这个变化,石捍南感慨:“我们带给群众的就是落实政策,认真地落实上级的政策。”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农村,是国家治理的终端和末梢。政策执行在长长链条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梗阻”,都会影响政策效果和农村发展。数百万干部来到农村扶贫,正是带头去推动政策贯彻落实。
贵州省从江县加鸠镇是全县最偏远的山区乡镇。短短几年,这里修通了路,发展水稻、辣椒产业,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全乡的贫困发生率从55.6%下降到3.5%。镇长杨盛鹏说,实现脱贫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政策好、投入大。因为政策好、落实力度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拥护也到了一个新高度。
脱贫攻坚的“困”在哪里?当然有自然环境不利的因素,但也“困”在乡村干部没有办法、本领不足上。因为“困”,所以“难”。大规模派干部下乡驻村,有一项重要职责是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贯彻落实到村到户。他们带去了政策,还推动着政策的落实,破解了发展的困难。
情与愿
脱贫攻坚培养了干部对农村农民的感情,让他们对乡村振兴有了许多心愿
脱贫攻坚培养了一大批对农村和农民有感情的基层干部。
从机关和城里到农村去,许多干部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村干部不放心他们,群众不相信他们。
贵州榕江县八开镇的一位干部说,脱贫攻坚以来,年轻干部在村里学会了怎样关心群众,如何体察民情,知道了怎样面向老百姓学习。贵州沿河县泉坝镇泉塘村驻村干部田卓从铜仁市政协机关来到村里之后,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遇到村里的事情都记下来,尽量做到事事有回应。在村里一年,凡是村民生病的,他听说了都要去探望。他的体会是,以朋友和亲人的心情来对待村民,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驻村干部拿出真情,也收获了农民的真情。贵州扶贫干部开展一项吃“连心饭”活动。驻村干部自带米面和菜,到帮扶贫困户家里去吃一顿饭。这个活动的初衷是让干部“检验”一下贫困户的生活是否有了改善。不料,这项活动却“吃”出很多感情来。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到沿河县泉坝镇黄池村采访时,正遇上驻村干部李克相要去吃“连心饭”。83岁的村民张家清老人坚持让李克相坐“主位”,他说这个干部不仅帮助了他们家,还帮助了全村。
贵州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驻村干部罗永康到岩寨自然村去吃“连心饭”,还“吃”出了一番误会。村里人一看帮扶干部来吃饭,以为他们要调走了。“饭吃完了,老百姓拉着手不让我们走,有的人还哭了。”罗永康感慨不已。
脱贫攻坚是一项艰苦的攻坚战。驻村干部都经历了不同的酸甜苦辣,也对农村和农民有了特殊的情感。说起脱贫之后的发展,说起乡村振兴,大家都有很多心愿。
广东韶关的农村干部盼望着能有更好办法激励农民。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党支部书记彭宪平说,扶贫难,扶志更难,要更好地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仁化县城口镇恩村党支部书记邓攸发也说,扶贫最难的是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人们对就业和产业发展充满了期待。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财梁社区党支部书记余致平说,后续帮扶还是要在就业上下功夫。“过去穷,老百姓是蹲在墙根晒太阳,现在不能让他们靠着楼房晒太阳。”
贵州从江县和沿河县的基层干部说,最难的是发展产业。现在,路通了,水电通了,但发展产业还缺乏人才。一位镇党委书记说,盼着乡村振兴能实现农村“人才回流”。沿河县泉坝镇捷克村第一书记何强说,农村党建工作要强起来,农村才能强起来。他2018年3月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在村里发展了两名年轻党员。他说,基层组织建好了,政令才能畅通,政策才能落实好。
脱贫之后如何振兴,是很多贫困地区一线干部心头的问题。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这让许多干部精神振奋。脱贫攻坚培养了青年干部对农村和农民的感情,也让他们对自己熟悉的农村如何发展有了许多心愿。相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许多干部的美好心愿都将实现。(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记者 魏永刚)
【调查手记】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
在脱贫攻坚战中,并肩站在第一排的是农村基层干部和派驻村里的驻村干部。每次听他们讲述村庄的脱贫故事,我都情不自禁地想,他们称得上是英雄。
放弃舒适的生活,投身艰苦的事业,是他们共同的选择。这些年来,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有数百位基层干部倒在了一线,他们是英雄;在田野乡间默默奋战的数千万一线干部,同样为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也是英雄。
这些干部从城市奔向偏僻的村落,通常以两三年为一个周期住在村里。采访中很多人会提到“回不了家”,哪怕家就在几十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之外的县城,他们也常常顾不得回。即使家在村里的农村干部,也时常“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为大家”,其实每一个扶贫干部都有割舍“小家”的经历。“顾不了家”是很多人心中对亲人的“愧疚”,也是他们做出的最基本的“牺牲”。
吃苦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尽管这些年乡村有了很大变化,但和城市生活仍有很大差距。许多扶贫干部住在空旷的村部大院或多年失修的村委会办公室,简陋的房子里没有卫生间,甚至屋顶透风漏水。
更辛苦的是工作开展的艰苦。脱贫攻坚战推展以来,驻村入户的大都是“80后”“90后”干部,大多数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然而,就是这样一群人和农村最贫困的群众打成一片、一起攻坚。这两群人的“组合”让人可以想象年轻干部经历的艰辛,有驻村干部说刚到村里时“愁得睡不着”。
这些年,基层一线干部用情用力推动着脱贫攻坚。走在贫困山村,只要你有耐心,每一个基层干部都能讲述一些感人故事。在脱贫攻坚战中,农村基层干部和下乡驻村干部到了一线,只有一个使命:干!
我曾听一位干部感慨,以前到村里下乡主要是“看”,看看村里怎么样;驻村帮扶却是要“干”,领着群众一起干。正是在全身心投入的“苦干”中,农村基层干部的心与群众贴得更紧了,而驻村干部则更加理解贫穷、理解基层、理解群众,也对农村农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有这种大爱情怀,并愿意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的人,还配不上“英雄”的称号吗?每一个时代都有使命,为了时代使命而努力的人都是英雄。我们可以说,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正是这样的英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 作者:魏永刚)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