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还能翻身吗丨忠阳车评
从巅峰到低谷,需要多长时间?北汽新能源的答案是一年。日前,北汽蓝谷发布最新数据显示,北汽新能源2020年累计销量为2.59万辆,相比2019年的15.06万辆下降82.79%,不仅跌下了昔日的电动车销量冠军宝座,而且也引发了业界对北汽新能源发展的担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反思北汽新能源的急速坠落,产品力不足是首因。北汽新能源的产品,大多定位低端市场,比如EC、EX系列,售价多为10万元以下。早些年,市场缺乏优质产品,消费者选择余地不大,在新能源赛道上“抢跑”的北汽自然能赢得先机。然而,一招“先”并不能吃遍天。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品供给的丰富,北汽新能源的产品不论是在续航、设计、配置、性能,还是在价格上,并没有跟上市场需求变化。与同级别产品相比,明显缺乏竞争力。
同时,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也成为拖累北汽新能源销量的重要原因。只要稍加搜索,在一些第三方的汽车质量投诉网站上,总会发现北汽新能源“霸榜”。据报道,不少车主反映,北汽新能源旗下部分车型存在着动力电池故障、转向异响等方面的问题,自燃也时有发生。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其售后服务流程不完善、态度差。产品和服务满意程度是企业口碑的源头,会对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随着“90后”“00后”等成为消费主力,他们更加注重消费体验。由用户体验不佳而导致北汽新能源销量的下滑,也就不奇怪了。
有人会问,既然如此,为何北汽新能源还能连续多年获得电动车销量冠军?这里其实还有个产品销售结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汽新能源的销量大部分都是仰赖租车市场、网约车公司等企业,以及政府的“大客户”采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端市场,而非C端的私家车市场。前两年,正好国内迎来网约车蓬勃发展,很多网约车公司、平台都采购了北汽新能源的电动车,使得其销量看起来很光鲜。
问题是,新能源车企依赖“大客户”,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就是能够迅速获得大批订单以及新能源补贴,而劣势是企业的整个命运都交在这几个“大客户”手中,市场并不稳定。一旦政策或者“大客户”有风吹草动,就会陷企业于被动。而且,“大客户”市场份额毕竟有限,随着众多新能源车企进入市场,“大客户”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北汽新能源“大客户”市场被抢食也在意料之中。
北汽新能源并不是没看到这些问题,为此,专门打造了高端品牌极狐ARCFOX。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极狐品牌的首款产品ARCFOXαT于去年10月上市,当月销量仅为336辆,11月销量只有94辆。上市3个月,累计销量都未能突破千辆,遑论爆款。
更让人担忧的是,与上汽、广汽等集团拥有燃油车和新能源两大赛道的自主产品和品牌不同,北汽新能源是集团自主品牌唯一代表,肩负着“独家”振兴集团自主品牌的重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北汽通过引进萨博平台,打造自主品牌并不成功。在不得已放弃燃油车品牌之后,毕其功于“新能源”一役。然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实现两位数增长的2020年,北汽却陷入低端产品销量断崖式下滑、高端产品上行困难的困境,这恐怕是当初的决策者完全没有想到的。
虽然销量不是衡量企业发展的唯一指标,但如此巨大的降幅,还是让人忍不住问一句:北汽新能源还能翻身吗?毕竟,决定一个企业未来的不在于过去销量有多高,而在于陷入低谷,是否还有更强的反弹力。(经济日报记者 杨忠阳)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