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滦平:特色农业助力农民群众稳定增收
湿漉漉的土壤滋养着精灵般的黑皮鸡枞菌,一朵朵、一簇簇破土而出、长势喜人,它们打着黑色小伞,在湿热的空气中散发着特有的芳香……立春时节,记者在零下10多度的严寒中走进河北省滦平县安纯沟门满族乡的5G智慧农业现代化珍稀食用菌生产车间,只见2个30米长、1.5米宽的栽培架并排摆放,温度、湿度全部由电脑控制,几位工人正在采摘、削根,一刻不停闲。
“黑皮鸡枞菌是一种珍稀菌,与平地栽培不同,我们通过技术手段,让这些在自然条件下只能在云贵高原上生长,并且产量很低的珍稀菌,实现了量产,我们目前是全国日产量最大的黑皮鸡枞菌基地,日产3000余斤。”公司董事长陈小涛介绍说。
记者看到,在每个菇房外,都有一套“数字化云控农业装备”。“这就相当于菇房的‘大脑’,你看,现在菇房内的温度是27℃,湿度为89.3%,除此之外,还有原料温度、二氧化碳浓度、风机频率设定等,共18项菌菇生长环境指标数据,全部由电脑控制,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 陈小涛告诉记者,这些数据在菇房内自动采集,全部都可以连接电脑或手机,随时都能查看,可实现远程控制。
陈小涛掐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黑皮鸡枞菌实现工厂化种植后,每3间菇房占地约1亩,共6个栽培架,每个架子可种3万余个菌棒,一年最少也能出3季菇,每间菇房产量5万余斤。基地共有21个正在投产的菇房,年总产量达100多万斤,受淡旺季影响,黑皮鸡枞菌每斤价格在30-40元之间浮动,产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受到消费者的热捧,供不应求,自2021年6月到现在已经实现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 陈小涛说。
“不断开拓才能实现共赢。去年,我们利用在滦平大屯镇新建的菌种厂,与中科院共同开发新菌种、制作菌棒,我们还要增加珍稀菌种类,培育金耳、猪肚菇、灰树花等几种珍稀菌类,今年一定能有个好收成!” 陈小涛说。
企业在盈利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今年42岁的孙雪稳一直务农种玉米,冬闲是常事,如今,她利用闲暇时间来基地务工,她一边小心翼翼地把一朵蘑菇拿在手里,仔细削掉蘑菇根,再按照蘑菇大小分等级摆进保温箱里,一边对记者说:“这活计4-5天就能上手,农闲时间干这个再合适不过了。”
36岁的申雨阳是干了半年多的熟练工,记者默数一分钟的时间,他已经削了30几个蘑菇。“我从小就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这个珍稀菌基地是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建设项目,离家近,身体也吃得消,按净菇每斤1.8元算,我最多的一天能削5、6十斤菇,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申雨阳开心地说。
据了解,5G智慧农业项目由承德润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拥有现代化珍稀食用菌生产车间43座,惠及当地农户596户1871人。陈小涛介绍说:“项目全部投产后,整个基地年可生产各类珍稀菌一千吨左右,年产值达八千万元以上,每月为农户增加创收80万元,年增加创收将近一千万元。”
据滦平县县长马学敏介绍,刚过去的2021年,滦平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蔬菜种植等农业产业项目,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百里潮河中药材、滦河流域特色林果、御路蔬菜3个万亩示范带,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园、5G珍稀菌业、千倾田有机蔬果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全县绿色、生态、可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逐步形成。通过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了农村群众稳定增收,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732元,同比增长10%。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探索‘5G+智慧农业’模式,通过5G、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数字农业信息技术,实现食用菌智能化管理,提高食用菌品质,提升珍稀食用菌价值,打造出智能化、工厂化、无人化、景观化农业核心示范基地,努力让企业和周边百姓收入再上一个台阶,带活滦平地域经济。”陈小涛表示。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