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幸福生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架子车作为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成为我们家的一个“大件”。农闲时,架子车被“请”进土坯房里;农忙时,架子车就派上了大用场,拉农具、肥料、粮食等。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人们握着架子车的两个车把,弓着腰,身体前倾,吃力地在庄稼地里劳作。人和架子车一起承受着生活的种种艰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一家家工厂迅速崛起。城市的霓虹灯,还有机器欢快运转的隆隆声,唤醒了人们对于远方的渴望和向往。我和村子里的年轻人一起走出家门,去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打工”成了一种有着时代特色的热潮。
不知何时,村里张家大婶的手腕上多了镯子,她逢人就说:“儿子在外面挣钱买的。”李家大爷的碗里多了红烧肉,他笑呵呵地说:“闺女又往家里寄钱了。”
一年后,一辆崭新的三轮车,被我推回了家。我把笨重的架子车往墙角一放。自此,那辆架子车沉寂在角落里,悄悄地打量着这个它怎么也看不懂的世界。
在小麦的“翘首以待”中,年轻人一拨又一拨从外面回到村子。像一群鸟雀飞到静寂的树林,这些年轻人的归来让村子热闹起来。他们用带有家乡口音的普通话说着大城市的楼有多高,说着霓虹灯有多美。
几天的忙碌过后,新鲜的麦粒自由地躺在了温软的大地上,安心地享受着六月的阳光。蛐蛐在田野欢叫,蝉在枝头鸣唱,乡村的夜晚分外美丽。然而,外面的世界更加精彩。忙完秋收,村子里那些精壮劳力,揣着过上好日子的梦想,阔步前行,再次迈向了远方。
又一年的芝麻开花时,我家新添了带斗的电动车。
三轮车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悄然退场。曾经陪伴架子车和三轮车的低矮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楼房;曾经泥泞的道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柏油路。它们的主人用上了智能手机,在微信群里晒美食,晒旅游的照片。
今年春节,我们家又添了一个“大件”——轿车。自此,我家的架子车、三轮车和电动车一起被留在了岁月深处。
(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