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诗歌与图片:一同演绎新农村——我与《经济日报》的一段诗图情缘

2022年12月25日 11:32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经济日报》创刊40年了!人世间有些情感的建立,让人始料未及却又难以忘怀。我与《经济日报》的一段“诗图情缘”就是如此,虽已过去20多年,却令我至今时时念及。

  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我在湖北《谷城日报》当记者,除了为本报提供新闻稿件,还担负着本地区对上对外的新闻宣传报道任务,积极向中央党报投稿,就成了我这样的基层通讯员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那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党的工作重点刚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我们采写的新闻稿件、拍摄的新闻图片,若能被《经济日报》这样的大报采用当引以为荣。因此,大伙儿都把稿件能上《经济日报》作为追求的目标。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地处鄂西北山区的谷城县同样沐浴在这一派春晖之中,全县山里山外、平原丘陵,无不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农民收入似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都是我采之不尽、摄之不完的新闻报道题材。于是,我不断向《经济日报》投出一篇篇稿子、一封封邮件,与编辑部门诸多老师都成了未曾谋面却飞鸿往返的朋友,其中印象尤深的就是这段长达10年的“诗图情缘”。

  1986年,《经济日报》“星期刊”新辟了诗图相配的“摄影新作”专栏,编辑名叫李洪波。我与他素不相识,可他对我投去的新闻图片却“情有独钟”——11月2日,《经济日报》“星期刊”一版赫然登出一幅宽近五栏的大照片,竟是我拍摄的《耕者有其“闲”》。画面是两个农民正在河畔钓鱼,文字说明是:“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巩固,湖北省谷城县农民在努力生产的同时,农家生活又增添了一项新内容——垂钓。收了工,吃罢饭,农民三三两两扛着鱼竿到河边散心,再不像‘大呼隆’那会儿整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了。”的确如此,一生靠种地过日子的谷城农民,能够拿着钓竿下河钓鱼,这是一种巨大的变化: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再也不像早年那般天不亮就上工,月亮出来才收工,他们也有休闲的工夫了,也能自主支配时间了,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两个农民河畔垂钓,正是这种变化的真实写照。

  这幅图片及文字说明下,配有编辑李洪波饱含深情的诗作:

  也许,粒粒辛苦已尽数归仓,

  也许,承包合同在今天兑现……

  颤悠悠的鱼竿儿迎着晚风一甩,

  霞染的湖光映出农家儿郎的笑颜。

  莫道祖祖辈辈与土坷垃为伴,

  谁说现代文明与庄稼汉无缘……

  咱哪——担得起“责任”的份量,

  品得出生活的甘甜。

  不在乎三条、两尾,

  不在乎红鲤、白鲢,

  只想让城里的大哥们瞧瞧,

  如今乡下人,耕者有其“闲”!

  惬意悠闲的画面,情真意切的诗篇,配在一起真是相得益彰,充满了诗情画意!

  说起这位李编辑,当时素昧平生(迄今也未见过一面),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一名基层新闻报道员的厚爱。自此之后,他又选用过我拍摄的不少图片,且每一幅他都配有一首精彩的诗,并精心编辑文字说明,这种在《经济日报》上形成的“新闻图片配诗"的报道形式,是党报过去从未有过的,成为当时版面上的一道新颖别致的风景线。

  例如,1990年11月25日的“星期刊”一版刊登我拍摄的新闻图片《乡土郎中》,文字说明为:“湖北省谷城县南河镇龙滩村共产党员唐良金医术不错,还培植了七叶一枝花、黄莲、丹皮等40多种中草药,方圆几十里地的乡亲们常上他家求医问药,老唐不仅分文不取,还常用自家饭菜招待远道而来的病人,被当地农户誉为热心助人的乡土郎中。”

  针对这幅图片,李洪波编辑在诗中写道:

  热土上培植百草,

  绿叶里提炼生命,

  用普通农夫的泥手,

  探察每一息微弱的脉音。

  淡泊中升华理想,

  缄默中传递爱心,

  用共产党员的胸襟,

  滋润每一双信赖的眼睛。

  画面上只有你,

  而我看到无数张笑脸,

  你周围只有草,

  而我听见无尽的歌声……

  这是在为一位寂寂无名的山村农民而歌。《经济日报》能刊发这张图片并配上诗作,使久居深山的乡村共产党员及其事迹得以在中央党报上露脸,对于图片上的唐良金来说,是他一生的荣光。而李编辑在诗中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了利用中草药给村民治病且不收分文的为民情怀和奉献精神,读后很是鼓舞人。

  1991年9月1日,《经济日报》“星期刊”一版又发出我拍摄的新闻图片《牧鹅少年》。这幅图片说的是湖北谷城县沿汉江农户靠水养鹅,开辟了一条投资少、收入高的致富新路,也大大丰富了邻近城镇农副产品市场供应。

  且看李洪波编辑配的诗:

  波粼粼任由鹅群嬉戏,

  影绰绰哪容牧童稍息,

  竹梢儿左拦右挡,

  清江一脉,恍若诗里画里。

  东家大姐昨日才添新衣,

  西邻老伯一早又去赶集,

  多劳多得谁个不来精神?

  靠水吃水人人满把主意!

  莫道年少力微养得不多,

  好在滩浅水缓深未及膝,

  铆足劲儿忙过暑期,

  这回的学费保准一次交齐。

  李编辑的诗,生动、活泼、俏皮地歌颂了农村多劳多得开辟的致富新路,同时也点赞了利用暑期参加劳动的牧鹅少年。

  每年春上的三、四、五3个月,是我们谷城县采茶的黄金季节。一望无际的茶山,层层叠叠,恰似绿色海洋,让人心旷神怡。那一垅一垅茶棚上,齐攒攒的嫩芽,争先恐后地生长着,挤挤挨挨地簇拥着,在早晨柔和的阳光下,山风徐徐,嫩芽轻晃,处处都能闻到茶叶的清香。每当这时,也是我拍摄采茶图片的最佳时节。茶叶生产属于农林经济,我拍摄的图片,肯定是要投给《经济日报》的。

  1992年5月9日,《经济日报》“星期刊”果然发出我寄去的新闻图片《采茶时节》。画面是我们谷城五山农村的一位山妹子挽着茶篮正在采茶。其文字说明道:“暮春,正是采茶时节。把茶叶为主的‘绿色工程’作为致富重点的湖北谷城县五山乡,现在坡坡岭岭是茶园,满目青翠飘茶香,今年产茶收入有望逾200万元。看,这位山里妹子正一芽一叶地采摘毛尖呢。”李编辑配的诗,也像这满山的茶叶一样,绿油油的,水灵灵的,满是茶的清香:

  在青翠的涟漪里采撷浪花,

  在群山的画册中搜寻记忆,

  浓酽酽的日子,新茶沏的,

  嫩生生的新茶,长在心地。

  指尖儿向上一捋,

  一叶小诗顿时合了韵律,

  指尖儿向下一滑,

  一瓣心香转眼饱蘸绿意。

  采茶的山歌她唱过多少支?

  问春光里蝴蝶可曾听取,

  七色彩翼那么轻轻儿一扇,

  点点滴滴都落在臂弯的篮里……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专注于描绘明媚的春光和满园的春色,而是跳出来,根据图片内容,绘声绘色地抒写茶乡蒸蒸日上的景象和茶农用新茶沏出来的浓酽酽的幸福生活,形象地赞美了山乡巨变。感谢编辑用心用情赋诗,讴歌谷城新农村!

  在农村,粮食生产一直就是天大的事。黄金赌城娱乐的饭碗,一定要装黄金赌城娱乐的粮食,这在任何时候都是执政的要旨。1995年,我们谷城县持续了一春一夏半年的大旱,导致夏粮减产。秋下,县委书记走进以秋补夏的苞谷地里察看苞谷长势,他撕开苞谷托的包衣看苞谷粒长到尖没有,手拃苞谷托看个大个小,从而估算出秋粮产量。为此,我拍了一幅书记在庄稼地里细看苞谷的图片,投给了《经济日报》。

  9月8日,这幅图片就在“星期刊”一版发出来了。李编辑以《书记探粮》为题配诗道:

  这块地是不是子粒饱满,

  那道岗能不能确保高产,

  垅垅行行都牵着书记的肚肠,

  脚在走手在忙心在盘算。

  额上还横亘着春夏的大旱,

  眼中又布下了秋夜的无眠,

  斤斤两两都连着百姓的饭碗,

  千头万绪数它刻不容缓。

  莫道风尘仆仆赤日炎炎,

  莫道山路蜿蜒天色渐晚,

  颗颗粒粒系着国家的大局,

  未探得虚实哪能回还……

  我粗略计算过,从1986年到1996年的10年间,李洪波编辑在《经济日报》“星期刊”配诗编发了近500套主要由我这样的基层通讯员拍摄的新闻图片,在此不可一一列举。就是这样,我在鄂西北谷城的山山岭岭里拍摄着,他在北京的编辑部里精心编发着,令人感动不已。感恩《经济日报》——这也正是我要应征撰文的初衷。

  李洪波只是《经济日报》无数甘于为人作嫁的编辑之一。40年来,他们持续不断地无私奉献,绝不仅仅是对基层通讯员的“特殊关照”,更体现了《经济日报》采编人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党的新闻事业竭尽心力的博大胸怀!我想,这些带着清新晨露的一篇篇文字,这些摄自火热生活的一幅幅图片,这些满载党的阳光在祖囯大地凝结而成的丰硕果实,依然是今天《经济日报》的不懈追求吧!

  (作者帅瑜系湖北省谷城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

(责任编辑:马常艳)

诗歌与图片:一同演绎新农村——我与《经济日报》的一段诗图情缘

2022-12-25 11:32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