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号脉”开良方 营口迎新生——写给《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

2022年12月29日 11:11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我是辽宁营口市一名从事党史研究33年的普通党史工作者。随着岁月的流逝,沉淀脑际、刻骨铭心的课题并不很多,而《经济日报》曾经发表的《醒来,铜陵》《开封何日能“开封”》,以及事涉辽宁的《关广梅现象》《“小机”斗“大机”》等重磅新闻力作,特别是1998年推出的那组振聋发聩的“给营口号号脉”系列深度报道,20多年后仍时不时地萦绕心头,至今令我无法忘怀。

  一个地区的发展需不需要舆论助推?新闻媒体的报道能不能够触及矛盾?1998年《经济日报》连发3篇“给营口号号脉”系列报道及后续的《号脉之后看营口》,为一个地区的发展问题“号脉”诊病鼓与呼,可谓全程跟进式、层层渐进式,问题研究型、解决问题型的建设性报道,体现了中央主流媒体为地方经济发展果断执言、诚恳谏言的良苦用心。对此,很多营口人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个由不解到理解再到视为正解的转变过程。

  1998年5月29日至31日,《经济日报》直言不讳,客观地诊断“营口你为什么落伍了”的病患症结,尖锐地开出“营口思想解放还得再解放”的治疗良方,善意地献上“营口寻找新的突破口”的去疴猛药,令我感慨万千。三天三篇报道,恰似一颗颗“核弹”引爆营口上空,顿时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中引起地震般的强烈反响。我们这些机关工作人员中午在市委大食堂吃饭时也议论纷纷,有人打心底里不理解,有人表示不服气,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经济日报与营口过不去,觉得营口的问题并没达到报道所说的程度,还有人羞于承认“号脉”诊出的问题。

  《经济日报》“给营口号号脉”系列报道,揭示了长期困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营口现象”。当时有些搞笑的是,相关报道传至全国各地后,山东、吉林等省的一些兄弟城市竟组团专程来营口调研,想了解“号脉”报道是如何策划的,以为这是营口市进行的一次特别炒作,意在通过一时媒体宣传营口、提高知名度。这让市领导一时百口莫辩。

  面对《经济日报》这组“给营口号号脉”的尖锐“负面”报道,市委市政府怎么看?怎么办?我们市委党史研究室曾采访过时任市委书记许卫国和市长孟凡利,并据以整理出《“号脉”让营口寻得对症“良方”》,发表在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出版的《市委书记访谈录》一书中。文章披露,当时市委多次召开几大班子主要领导会议,以尽快统一市级领导的思想认识。大家在讨论中认为,系列“号脉”报道为我们破了题,帮助我们找到了症结所在。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实事求是地认清营口的落伍原因,进一步理清思路,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迅速行动起来,彻底改变营口的落后面貌。

  与此同时,时任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也给营口市委写来一封信。信中肯定《经济日报》给营口查出的病因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指出营口这些年经济发展变化不快,改革力度不强,对外开放步子不大,与营口市所处的地位、优势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相比都有差距,原因不在客观在主观,主要是思想不够解放,思路不够开阔,措施不够有力。他还希望营口的各级干部,要把牙印咬在自己的身上,根据营口的基础和条件,把营口的经济发展位次前移到沿海先进地区城市的行列,开放水平要在辽宁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营口市委立即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传达省委书记来信精神,明确要求全市上下因势利导,借题发挥,有效开展“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发展”的思想教育活动;领导干部带头对照先进找差距,联系实际找差距,切实把干部的思想认识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6月5日,《营口日报》发表了《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给营口市主要领导的一封信》、许卫国书记与孟凡利市长给经济日报编辑部的信:《借题发挥,借势发展》,使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6月8日,市委再次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强调狠抓信中提到的“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在冲破旧体制束缚上,在选人用人上”实现 “三个突破”。

  实际上,改革开放初期,营口也有过“高光时刻”。据我们市委党史研究室掌握的史料,20世纪80年代,营口就曾以思想解放领风气之先而名闻遐迩,是全国最早形成气候的“家电城”和轻纺城市之一,“幸福”牌钢琴走进千家万户,引领时尚;“友谊”牌洗衣机创下轰动全国的“营口速度”和“营口方式”,成为一些城市新娘的必备嫁妆;“天工”牌电视和“东芝”牌录音机来料加工的引进方式,一度成为各地竞相效仿“借船出海”的成功经验……营口当之无愧地成为辽宁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早在1985年1月30日,《经济日报》就发表过《“营口方式”有活力,夺魁还要再夺魁》的报道并配发短评《“营口方式”好》,那时的我们,无不为营口轻工产品在全国热销而感到无比骄傲。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营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落伍了,撑起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纷纷坍塌,财政入不敷出,预算内中小国有企业整体资不抵债,职工人均实际收入退居到全省倒数第二,甚至连一些职工的最低生活费都已不能按时发出,市委市政府门前不时出现群体性上访事件,至于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公用事业等,更可谓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是“给营口号号脉”,让经济日报与营口有了历久弥新的特殊缘分。2001年5月,报社再度派记者郑庆东、孟宪江、李巍、孙潜彤来营口长时间蹲点采访,并于6月5日、7日、8日连续发表了以《第三次赛跑》《在创新中创业》《创新机制再造营口》为题的系列报道,从营口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体制机制、投资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多方面进行前后对比,让读者重新认识了与3年前大不一样的营口,得出的结论是:3年的“第三次赛跑”,营口人跑出了令人欣喜的“营口速度”!

  可见,《经济日报》给营口“号脉”成为了营口加快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从1998年6月起,营口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知耻而后勇,在反思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使经济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一是有效遏止企业经营下滑趋势,通过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市里组织658名干部分赴生产经营第一线,通过改革盘活了大量闲置资产,让国有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也使一些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二是通过“经营城市”改变城市面貌。通过拍卖市内铁路两侧废置土地和出售道路冠名权等,将多年破旧的铁路线变成了一条贯穿市区南北的繁华盼盼路,破解了城市“肠梗阻”。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四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多方面推进改革。营口仅用3年时间,经济总量位次即由1997年全省第十二位提升到第八位。

  营口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央党校市级干部培训班学员专程到营口调研,他们走访营口港务局、辽宁盼盼集团等企业,亲身感受到了《经济日报》给营口“号脉”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2002年,我们市委党史研究室特意出版了《营口跨越的五年》一书,在“思想解放”部分将《经济日报》两次采访调研营口的6篇深度报道全部收录。经济日报对一个城市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因而载入史册,也为我们党史工作发挥“资政、鉴今和育人”作用留下了珍贵史料。

  这些年,营口一直在经济发展的赛道上一直奋力奔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营口的高铁、机场、辽河大桥“海陆空”全方位迎接大海的挑战,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由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等“改革开放的窗口”成长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营口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第四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也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进入新时代,《经济日报》又多次聚焦新腾飞中的营口,例如长篇报道《东北钢琴奏响振兴交响曲》,发出劲推营口乘势而上的强音。这篇报道还特意引用了营口市委书记李强对于营口在东北振兴中特殊价值的思考:“(营口)东北钢琴的浴火重生,可谓是东北振兴的缩影”。如今,走进新时代的营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辽河之滨、渤海之畔熠熠生辉!

  (作者韩晓东系原营口市史志档案中心主任,本报记者孙潜彤整理)

(责任编辑:马常艳)

“号脉”开良方 营口迎新生——写给《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

2022-12-29 11:11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