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房地产新发展模式
从各项数据和市场表现看,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周期。2024年,稳定市场、化解风险,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房地产领域的重要任务。
当前,房地产市场活跃度略有增加。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分别有56个和68个,比上月分别减少6个和2个。价格下降的城市略有减少,上涨的城市增多。二手住宅价格环比结束全跌局面,昆明和三亚两个城市环比上涨。春节长假期间,二手房市场表现好于新房市场,成交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这表明,当价格调整到一些人的心理价位后,成交量开始走高。
市场企稳回升仍需进一步夯实基础。各地因城施策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落地见效,降首付、降利率、降税费等一些切实降低购房成本的政策有助于调动购房人积极性。一线城市纷纷在1月底至2月初加入政策调整优化阵营,为购房需求释放注入活力。广州放开120平方米以上住宅的“限购”,上海放开部分区域非上海户籍单身人士购房限制,北京通州区取消“双限购”,深圳将非深户籍购房社保年限从5年改为3年。
预计2024年相关城市仍将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除了政策支持之外,市场企稳回升还有赖于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恢复,以及自身收入预期的稳定和提升。
在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过程中,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化风险、保交楼、稳民生的一项重要政策。今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推进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旨在满足房地产项目和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缓解房企资金压力,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
该机制推出后,各地迅速行动,目前已有29个省份214个城市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防范在建项目停工、逾期交付,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有效打消购房人顾虑,提振市场信心。特别是对于一些遇到暂时资金困难的民营房企,协调机制一视同仁,有助于民营房企更好获得融资支持。
“三大工程”成为加快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
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于解决工薪收入群体住房困难、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面貌具有重要作用。去年下半年,深圳等城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已集中开工。目前,多地正在进行第二批项目筹备,加快形成“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滚动推进机制。
城中村改造有助于切实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高效综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截至2月20日,国家开发银行已发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360多亿元,涉及北京、上海、广州等32个城市223个项目,惠及城中村居民26万户,支持建设安置房54万套。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平时具备旅游、康养等功能,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可立即转换为应急场所。各地积极探索,如北京市平谷区为探索“平急两用”设施建设打造5个应用场景,包括“平急两用”京平综合物流枢纽、新型乡村社区、乡村休闲综合体、承平高速金海湖服务区和乡村振兴金海湖核心区。资金支持将积极助力“平急两用”项目发展,如1月31日,湖南长沙市举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介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多家银行与长沙市8个“平急两用”项目集中签约,签约项目总投资104.36亿元,授信额度84.96亿元。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新发展模式意味着进一步转变观念,探索新增长点。从过去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的旧“三高”模式,向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等方向转变,更精细化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谁能为群众建设好房子、谁能为群众提供好服务,谁就会有市场、谁就会有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亢 舒)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