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码检查”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近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亮码检查”“反向监督”等涉企行政执法新模式:执法人员不亮码,企业有权拒绝检查;检查人员、检查内容、整改标准,企业扫码即知;检查结束后,企业还可以对检查行为在线评价。此举受到企业广泛欢迎。
行政执法是政府依法履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式。然而,趋利性执法、滥用行政裁量权、暴力执法等不规范行为仍然存在,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仅侵犯企业合法权益,降低执法效率,更破坏了市场秩序、营商环境和社会公平,与执法初衷背道而驰,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此类问题与执法人员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等因素相关,但执法部门之间权责划分不明、执法信息共享机制不畅、缺乏统一的执法标准,也加剧了执法中的缺位、越位、扯皮等问题。
“亮码检查”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执法透明度和效能,不仅能消除检查方与被检查方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误解、疑虑,而且检查全程留痕可溯,提升了被检查方的受检安全感和认可度。此外,提升行政执法的信息化水平,有助于打破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检查信息共享互认,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必要干扰。
助企发展,不仅要把事办在企业心坎上,还要让企业把心放在肚子里。接受检查并不意味企业就要处于被动、弱势地位。如今,企业可以对行政执法行为扫码打分、反向监督,改变了过去由执法人员单方面说了算的局面,加强了企业在执法过程中的话语权、申诉权,进一步畅通企业反映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渠道,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
提升行政执法信息化水平,还有需要进一步明确的细节。例如,对于因突发情况或暗访等因素无法“亮码”的检查,如何进行有效监督;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信息系统如何存证、定性、追责。与此同时,还存在可以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执法行为背后的责任、纪律等深层次问题,找出薄弱环节,完善制度建设;将检查结果关联在企业名下,作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依据,后续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让执法更精准高效。
涉企行政执法,“规范”只是基本要求,期待更多地方向企业问效问计、创新执法模式。比如,建立健全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机制,或对新技术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等。总而言之,多些柔性和温度,让企业在每一项执法行为中体验到风清气正、感受到温暖正义,帮助企业专注谋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诗阳)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