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平:全链条防控环评造假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对从根源上防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环评市场存在的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严重干扰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自2022年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以来,生态环境部已查处环评领域违法单位150多家。生态环境部门累计将550多家环评单位和540多名编制人员列入限期整改名单或失信“黑名单”,依法限制或禁止从业。
一系列举措彰显了生态环境部门对环评造假“零容忍”的坚定决心。生态环境部对环评造假行为严惩重罚、综合施策,既猛药去疴,严打典型案件,又努力完善机制。环评打假已经进入遏增量、清存量阶段。注重前端预防,落实从业异常预警机制,对编制环评文件数量畸高、高频变动从业信息的400多名环评工程师,组织靶向复核,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及时消除隐患。此外,组织各地定期开展环评文件质量复核,对发现的问题全流程回溯,严格落实建设单位、环评单位、技术评估单位和专家、审批部门四方面责任,确保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升级环评文件智能复核系统,对全国新审批的环评文件实施智能监管,提升监管效能。
环评是源头预防的主体性制度,也是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下一步,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标本兼治,既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在体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制度整体的优化提升,真正做到全链条防控环评造假。
首先,高压严惩造假,强化“违法必抓”的信号。着力推进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快存量环评造假刑事案件查办。刑法修正案(十一)首次将环评造假纳入刑法定罪量刑,对违法从业的单位和人员形成了有效震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细化环评造假的定罪量刑标准,对犯罪行为的惩处更加精准有力。
其次,持续深化改革,减少不必要的环评。构建与排污许可核心制度相适应的污染影响类项目环评管理体系,科学合理压减对环境影响不大的项目环评数量,减轻企业和基层负担,优化资源配置,使环评工作更加聚焦于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重点项目。
最后,加强清理整顿,铲除造假滋生的土壤。常态化开展“挂靠”环评工程师和“空壳”环评单位清理整顿工作,不断压缩违法环评单位的生存空间。通过规范环评从业行为,引导环评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全链条防控环评造假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应持续严厉打击、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常态监管,让环评制度真正发挥其源头预防的重要作用,为美丽黄金赌城娱乐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金观平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