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智慧旅游澎湃动能
智慧旅游是数字经济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迭代与发展,智慧旅游在政策指引与经营主体的积极参与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智慧旅游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智慧旅游服务、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发展思路与理念。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出台,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政策体系,为智慧旅游发展实践提供了坚实支撑。
智慧旅游迈入创新发展新阶段。全国各省区市基本建成智慧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提供有力技术保障。经营主体线上营销推广能力持续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更多游客通过互联网在线平台获取旅游信息,互联网已成为影响游客旅游决策的关键因素。在发展过程中,智慧旅游从侧重建设转向重视运营,从关注建设规模转向注重效能提升。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4年全国智慧旅游解决方案名单,包括数据要素赋能智慧文旅管理解决方案、基于“3A”技术的智能导览解决方案、多类型文旅目的地的叙事创意与沉浸式技术综合解决方案等。入围的解决方案充分体现了在应用方面的务实导向,也为智慧旅游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智慧旅游促进了数字基础设施的改善,也直接拉动和扩大了旅游消费,成为推动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12月,黄金赌城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5.48亿人。携程、美团、飞猪等在线旅游平台,是游客出行和旅游票务预订的重要渠道,抖音和小红书等短视频、图文平台,借助兴趣电商和直播带货等方式,成为新兴的在线旅游营销主阵地。在线旅游作为智慧旅游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拉动旅游消费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以VR大空间、沉浸式旅游演艺、主题街区、光影夜游等为代表的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给游客带来新的体验。数据显示,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吸引消费者超430万人次,实现消费总额超2.2亿元。
智慧旅游在拓展消费新场景方面尚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拉动旅游消费的能力和效率。
一是优质内容相对匮乏,规模效应与模式尚未形成。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类产品注重内容与实际体验,优质产品需借助技术提供更多情绪价值。但当前产品存在IP开发不足、内容模式趋同、情绪激发较弱等问题。需加强跨界合作,吸引电影、游戏等团队参与沉浸式文旅产品开发,以用户思维打造健康、可持续的沉浸式文旅生态。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在运营水平与人才素养方面有待提高。智慧旅游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及北上广深等城市发展优势显著。智慧旅游沉浸式产品供给方需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品牌化、专业化、连锁化经营模式,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开展人员培训,推动智慧旅游产品区域均衡发展。同时,传统文旅场所也需加快适应市场变化,加深对智慧旅游新业态的理解与认知。
三是供需匹配与决策成本高,影响游客消费决策。目前,旅游攻略主要依赖社交网络和图文社区,游客获取信息、制定攻略的成本较高。各类平台虽采用个性化推荐进行供需匹配,但仍存在客群画像与产品属性错配或匹配效率低等问题。随着AI大模型在旅游领域深入应用,通过用户消费习惯、浏览行为等数据实现供需智能化、个性化匹配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借助可穿戴设备、AI智能体等新技术高效服务游客决策和预订行为成为可能。
四是新业态有待丰富,发展效能需提升。利用智慧化手段丰富游客体验的产品和服务业态不断涌现,例如无人机自助航拍、无人车售卖、个人IP旅游文创等。随着智能化与低空经济在文旅领域的不断深化,可鼓励经营主体积极创新,丰富智慧旅游产品供给。同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技术应用于旅游营销、产品开发等,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效能和产品体验。
当前,智慧旅游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对旅游消费的拉动效应正不断显现。着眼未来发展,智慧旅游还需从体制机制、思维理念、人才队伍、模式创新等方面进一步突破,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数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邓宁)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