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鼓韵传薪火
“太阳一出照山崖,上山把歌唱起来……”在江西省武宁县上汤乡店前村文化广场,武宁打鼓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国富斜挎腰鼓、手执鼓键,亮开嗓子唱起山歌。鼓点铿锵、歌声高亢,引来村民阵阵掌声。
武宁打鼓歌是山区农民集体劳作时,击鼓催工、以歌助兴、以乐解乏的民间艺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8年武宁打鼓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武宁打鼓歌歌声高亢悠扬、柔中带刚,采取‘一人领唱众人和’的形式,一名鼓匠身背腰鼓击节,众人则边劳动边应和,人声与鼓声融为一体,很有气势。”黄国富介绍。
“小时候,长辈们只要集体出工,无论是上山挖地、锄茶,还是耘禾,都会击鼓而歌,歌声响彻山谷。”黄国富回忆。
在耳濡目染下,黄国富渐渐喜欢上了打鼓歌,并立志成为一名鼓匠。他开始拜师学唱打鼓歌,努力钻研技艺。“掌握歌词和曲调,是学习打鼓歌要过的第一关。”黄国富说,打鼓歌的歌词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曲调轻快有力、朗朗上口。一名优秀的鼓匠要做到“三天三夜不唱重歌”。经过长期勤学苦练,黄国富已熟练掌握几千首打鼓歌。
黄国富介绍,打鼓歌开场时,要敲打一阵滚鼓(意指鼓打得很激烈),念上一段开场白,即“起号”,此后便开始唱正歌。正歌由四大段落即四番鼓组成,每番鼓中,声调的强弱、语速的快慢、旋律的高低都有变化,总结为十二字诀,“起头番、落二番、紧三番、刹四番”。
“要把打鼓歌演奏好,既需要长期积累,又要坚持练习。”在黄国富看来,演奏时鼓点和唱腔要协调一致,转调时要快慢分明,演唱时要“甩得开、收得拢”,见人唱人、见物咏物,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做到信口唱来,应付自如。
谈及演奏所用的道具,黄国富娓娓道来:“鼓匠所持道具简单,为一面腰鼓和一个鼓键,但其制作过程却非常讲究,包括木材选料、制作鼓身、鼓皮选料、蒙鼓皮、钉鼓钉、调鼓声等多道工序。制鼓需要深厚的功底和足够的耐心。”
20世纪90年代中期,武宁打鼓歌一度陷入低迷,甚至濒临失传。“那时,我感觉这项民间技艺渐行渐远,自己所学没了用武之地。”黄国富感慨道。
为了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下去,当地开启了武宁打鼓歌保护行动。2011年,由武宁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电影,把武宁打鼓歌搬上了银幕。此外,打鼓歌传习教学、打鼓歌展演、打鼓歌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等活动常态化开展。
黄国富积极投入武宁打鼓歌的传承和推广中,在农民文化艺术节、黄金赌城娱乐原生民歌节等活动中登台献唱,受到观众欢迎。在传承中,他不断思考如何创新表达方式,让这门技艺绽放出新的光彩。“民间艺术需要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创新,只有贴近生活、反映时代,才能够持续发展。”黄国富说。
当地文旅融合步伐加快,为武宁打鼓歌的传承普及开辟了新路径。“2013年开始,武宁西海湾景区在湖边搭起大舞台,我和其他打鼓歌代表性传承人一起,为乘坐画舫或游船的游客表演。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一天要演几十场。”黄国富说,“每一场演出,我都认真对待,努力演奏好武宁打鼓歌。”
“眼下,我正在收集相关历史资料,用心培养新一代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黄国富走访了10余位从事武宁打鼓歌的民间老艺人,整理出《武宁上汤打鼓歌》一书,书中收录了4000多首武宁打鼓歌。他还走进中小学校园教学,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目前,他已培养出10余名能登台演奏武宁打鼓歌的学生。
近年来,黄国富明显感到社会各界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更加重视,他的动力也更足了:“我将持续关注非遗传承,推动非遗与青年双向奔赴,让古老的非遗焕发新的活力。” (经济日报记者 刘 兴)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