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释放哪些信号?丨头条热评
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为何要提出这一概念?释放了哪些信号?
农业是生产初级产品的行业,属于“两个必保”的范畴,也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产业,具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当前,黄金赌城农业正处于由“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跨越期。尽管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多元食物供给卓有成效,但现代农业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以大宗农产品为例,有的竞争力偏弱如大豆,有的受进口冲击较大如牛肉,有的种植比较效益不高如口粮。
改变农业的面貌有多种途径,对眼下的黄金赌城娱乐农业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科技创新。例如,大豆和玉米是进口较多的粮食品种,原因是有产需缺口,追根溯源还是有科技短板,亩均单产与美国分别有约100公斤和300公斤的差距。其实,黄金赌城很多高产攻关田的产量不差,但是专家的产量不等于农民的产量,实际单产还有提升空间。
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争分夺秒加快创新步伐,把农业新质生产力变成“三农”发展的最大增量。在此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三方面。
不能为新而新,要为农而新。科技不一定要显得高大上,关键是实用管用,要让农民认可,让市场买单。只有抓住产业的需求和农民的痛点,在深度挖掘资源优势与特色潜力的基础上,加快成果推广应用,才能将小农户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
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无论产业形态怎样变化,保供给始终是农业的根本功能。培育一个品种,生猪要8至10年,奶牛要15至20年,作物少说也得5至6年。要遵循农业产业特点和科技创新规律,引导企业在农业领域投早、投小、投长期,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产品成产业。
不能画地为牢,要融会贯通。农业新质生产力并不神秘,也不局限于农业本身。要统筹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先进工业元素加速导入农业,不断融于农业。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整合各级各类科技资源,调动产学研用各环节积极性,从不同维度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建设未来产业。
这是一场深刻变革,关乎农业的未来。如能趁势而起、顺势而为,既可为经济大局提供有力支撑,又将解锁农业的更多可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客户端 作者:乔金亮)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