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津推进“四链”融合——创新引领制造业跃升
图为重庆科马工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刘星欣摄
连日来,位于重庆江津双福工业园的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目前,产业园研发创新中心A区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江津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江津双福工业园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程粮畯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38.34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江津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引领全区制造业提档升级。
江津双福工业园集聚了汽车零部件等制造业企业900多家。近年来,该园区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催化剂”,引进团结湖AI算力赋能中心等数字经济项目69个、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49家、数字技术服务机构15家,为当地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助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2024年,江津双福工业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达84亿元,同比增长6%。
作为重庆工业大区,江津区锚定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的目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转型升级。2024年,该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江津制造业提质升级不断加速。位于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的重庆科马工贸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记者见到公司总工程师蒋勇时,他正在实验室里对一款新产品进行性能调试。“这款轻量化汽车单缸发电机新产品是公司历时一年多研发出来的,具有性能强、制造成本低的优势,上市后预计将为企业新增营收6000多万元。”蒋勇说,公司打造了12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持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仅去年就推出20多款新产品,带动海外订单增长超40%。
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江津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强技术人才引进,完善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引领并支撑先进制造业的壮大。目前,全区已累计拥有创新型中小企业325家,培育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8个、科技型企业2529家。
重庆鼎喜实业有限公司的机械加工车间内,智能运输车往来穿梭,机械手臂灵活挥舞,电池横梁、散热器、螺纹底座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陆续走下生产线。公司信息化部负责人牟志鹏告诉记者,经过持续的智能化改造,公司建成了重庆市级数字化车间,智能设备数已占总设备数的85%以上,带动生产效率提升10%、能源利用率提高15%。
数智技术助推江津制造业迈向高端。近年来,江津区实施了制造业全面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关键工艺设备更新换代,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以“产线、车间、工厂”为基本单元梯度实施智能化改造。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推动制造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485个,成功创建市级智能工厂13家,市级数字化车间81个。
向新,向智,也向绿。走进泰山石膏(重庆)有限公司,百余台智能设备平稳运转。在这里,脱硫石膏经过煅烧、配料、发泡、减水、凝固等工序后“变身”高端纸面石膏板,应用于现代建筑领域。泰山石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川渝区域公司总经理武新民说,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脱硫石膏处理设备和精细化加工技术,实现年消化工业废渣超2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如今,在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像泰山石膏公司这样的材料产业企业有30多家,形成了“原材料—产品—废弃物—再生原材料”的循环利用闭环。
江津区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郑军燕表示,将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做大做强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等3个500亿元级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和竞争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济日报记者 吴陆牧)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