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高新区:向“新”而生 逐“绿”前行
3月的慈湖高新区,春风拂面,处处涌动着向“新”逐“绿”的热潮。近年来,慈湖高新区把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聚力攻坚污染防治、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产业转型,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植绿护绿并举,擦亮生态底色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植绿添绿黄金季。3月10日,慈湖高新区开展了以“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助力美丽高新区建设”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活动,来自园区管委会机关近百名干部职工来到林里路与慈湖河交叉口东北角区域,共栽植女贞、水杉、桂花等树木,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奋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和谐新园区再播新绿、再添生机。
植树活动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大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或两人一组、或三五成队,分工协作,默契配合,放苗扶正、挥锹铲土、填土踩实、提桶浇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600多株新栽种的树木展现出勃勃生机,为高新区增添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空间。本次植树活动选址结合区域生态修复需求,科学选种了适合本地气候的树种,确保树木成活率及生态效益。根据造林绿化任务,高新区及时制定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并严格按规划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同时严格工程管理和施工作业,严把整地质量关和苗木质量关,从整地挖坑、苗木标准、浇水栽植到栽植后的抚育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标准,做到栽一棵、活一棵。下一步,高新区还将进一步完善绿化管护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绿化工作,聚力“水清”“区美”“向安”三大行动开展美好慈湖建设,持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植绿更要护绿。为进一步提升绿化品质、消除安全隐患,今年2月,慈湖高新区全面启动辖区主干道绿化品质提升行动。精心组织修剪作业,安排8支专业化队伍对天门大道、化工路、联合西路、太子大道、星火路、牡丹江路、团旗山路、陶甸路主干道行道树进行托枝作业,完成修剪行道树2875株,疏剪遮挡交通标识枝条14处,整形过密树冠1500平方米。错峰施工保障通勤,每日7:30-16:30实行分段错峰作业,组建专业技术团队,配备登高车、油锯、机械化绿篱车等设备,作业按“主干道优先、次干道跟进”顺序依次推进,严格执行“即剪即清”标准,已清运绿化废弃物96吨。跟踪养护巩固成效,建立“修剪+养护”管养机制,对2000余处修剪切口涂抹药剂杀菌、促进愈合,同步开展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精细化养护,并安排专人定期巡查,持续保持景观效果。截至目前,已完成3条主干道首轮修剪,消除14处交通标识遮挡隐患,绿化透光率提升40%,树冠整齐度达到80%,绿化垃圾转运日产日清。
污泥变废为宝,引领绿色发展
加热、干化、去臭,使污泥处理符合掺烧要求,与燃煤掺混,形成“粗细粮”混搭燃料,然后通过输煤皮带送至锅炉研磨成粉,在焚烧炉内“浴火重生”,经过重重关卡,最终转化为电力能源,通过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走进位于慈湖高新区的国家能源集团马鞍山电厂输煤运行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一块块污泥随着运输皮带缓缓进入湿污泥仓,一旁的值班人员正仔细察看下泥情况,确保机组安全运行。
“城市污泥掺烧项目正是我们厂减污降碳、助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让污泥变成了发电的‘口粮’,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而且还有效避免了因污泥处置不当而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国家能源集团马鞍山电厂燃料管理部主任柯铭介绍说,污泥处置一直是困扰发展的环保难题之一,城市污水处理厂有大量水处理后的污泥产生,给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作为一家有着30多年发展历程的传统火力发电企业,国家能源集团马鞍山电厂结合马鞍山城市污泥处置现状和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积极推动燃煤电厂进行耦合污泥焚烧技改,启动实施了城市污泥掺烧项目,在“泥”中掘“金”,实现城市污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如今的污泥干化、燃烧等技术正不断发展和完善,加上我们电厂拥有4台330兆瓦机组,处理消纳马鞍山本地11家市政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自然不在话下。”该厂在对接马鞍山市发改、住建等部门时底气十足。2021年9月,城市污泥掺烧项目一期开建,2023年1月1日正式投产运行,最高日处理量达200吨。
柯铭算了一笔账,干化每吨湿污泥相当于节约燃煤68.1千克,2024年全年,该厂共处置6万吨污泥,相当于减少4086吨燃煤,增发电量14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620吨。截至今年2月26日,该厂自项目投产以来累计掺烧处理城市污泥达13.12万吨,增发电量约3061万千瓦时,让往日废弃的“黑污泥”变为发电“金疙瘩”,有效解决了地方市政污泥处置难题,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正因如此,该项目荣获综合能源技术创新奖二等奖,并入选由黄金赌城娱乐电力市场协会编撰的《综合智慧能源典型场景案例集》。
向国家政策“借力”、向产业趋向“借势”,城市污泥“摇身一变”,成为点亮万家灯火的电力资源,实现了变废为宝的“华丽转身”。“我们还将持续探索、推进其他固废资源的绿色利用,真正将马鞍山电厂打造成为生态共享型燃煤电厂,服务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国家能源集团马鞍山电厂相关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说道。
聚力环境整治,助力提颜增质
初春时节,走进位于慈湖高新区东部片区的邓家山遗址公园,绿草如茵,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着它们美丽的“身姿”,吸引着游人驻足欣赏。“公司附近就有这么好的公园,平常午休时约上同事一起来逛逛,让人心情很愉悦。”附近企业员工说,这里有林有花,已成为他们闲暇时休闲的首选之地。为促进东部片区环境生态治理,早在几年前,慈湖高新区全面加大了邓家山遗址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在当年完成治理工程和景观提升工程,包括搭建景观台以及种植大片防护林等。
与邓家山遗址公园一样,流水潺潺的尖担沟不再发黑发臭。几年前,慈湖高新区以尖担沟等黑臭水体治理为重点,开展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实施控源截污、清淤驳岸、水生态构建以及水系周边绿化提升工程,对排污企业进行严肃查处。目前,尖担沟水质已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摆脱了“黑臭”的帽子。
环境得到改善的不仅有邓家山遗址公园、尖担沟,上湖北片环境综合整治也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成效显现。随着去年12月17日40户安置户喜提慈宁雅苑小区新房,标志着上湖北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大进展。一直以来,路不平、灯不亮、污水冒溢、垃圾遍地成了上湖北片区的“代名词”,也逐渐成为“脏乱差”的集中地。为有效提升园区环境品质,最大限度节约集约用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慈湖高新区大力开展“拆污除旧”,并结合葛羊路大修改造工程,综合提升园区整体形象,市政设施、市容秩序、环境卫生、空气质量等问题大幅改善,达到“路平、灯明、干净、整洁、有序”的总体目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对高压线廊、上湖北片区开展有序复绿工作,使该区域面貌大为改观,综合提升高新区的整体形象。越来越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也让高新区广大群众真切享受到生态红利,迎来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生活。”慈湖高新区规划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沿江企业参与长江6.5公里“防护林、防浪林”建设;邓家山遗址公园、南库山公园景色宜人,成了附近企业员工喜爱的休闲场所;农田林网里,一排排乔木林挺拔青翠,一座座“绿色银行”正悄然生成……
一项项务实的举措,如同一道道屏障守护着绿水青山;一项项丰硕的成果,如同一支支妙笔描绘出绿色画卷,慈湖高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打出一片经济社会发展新天地。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