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城”雄安新区蹲点观察:多措并举打造开放新高地
新华社石家庄4月3日电(记者岳文婷、杨帆、刘桃熊)作为宋辽时期的榷场,当时的雄州在经济交流、文化互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如今,这片土地上崛起了“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并借助自贸试验区、综保区、跨境电商试验区等叠加利好政策和推出的一项项创新举措,全力打造新时代的开放新高地。
裁剪、缝纫、充绒、钉扣……在保定雪瑞莎羽绒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里,羽绒等原材料经过一道道工序成为羽绒睡袋,工作人员忙着将成品打包发往海外。一旁的外贸工作间里,几名外贸员正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与挪威等国的客户沟通新订单。昔日的“羽绒工厂”,变成了现在的“全球卖场”。
“过去我们以内销为主,只能通过展会等传统方式接一些转手的外贸订单,自营出口销售额是零。2022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白洋淀产业园成立,园区帮我们进行培训、规划和招聘,我们也组建了自己的外贸团队,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行销售。2023年出口额是100万元,2024年达到了300万元,2025年有望突破600万元。”该公司副总经理刘二维说。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白洋淀产业园。新华社记者 岳文婷 摄
据介绍,雄安新区本地拥有塑料乳胶、毛巾地毯、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为帮助当地产业转型升级,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会同新区商务投促局构建了“一区多园”的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布局,依托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以及朱各庄、白洋淀、晾马台3家产业园和自贸大厦主体楼宇,实现了各具特色的错位发展。2024年,雄安新区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约9.17亿元,同比增长19.44%。
除了本地的特色产品加速走向全球外,雄安新区叠加的政策优势也吸引了一批批企业落地,为雄安新区的开放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位于雄安新区综合保税区内的河北雄安沃银智显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功能分区已经明确,工人们忙着对车间进行最后的完善。据介绍,该公司主要经营商显一体机、智能交互一体机等产品,租用了综合保税区9000平方米厂房,预计4月结束装修投入生产。
“公司落户雄安新区综合保税区,一是因为雄安承接央企疏解以及众多高校的布局,吸引了大量创新型人才;二是雄安地处京津冀腹地,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且外贸出口便利;三是雄安新区提出要聚焦高端高新产业,这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该公司总经理丁海华说。
河北雄安沃银智显科技有限公司。新华社记者 岳文婷 摄
据介绍,雄安新区综合保税区于2023年获批,2024年1月通过验收。目前,雄安综保区注册企业72家,供应链企业19家,建成投用2.6万平方米保税仓库,跨境电商1210监管场所通过验收,成功申设一般纳税人试点;与周边口岸密切联动,综保区物流枢纽功能不断优化。2025年1至2月,雄安综合保税区已完成进出口额超2亿元,正驶入高速增长快车道。
雄安新区的开放,不仅体现在对外贸易上,更体现在一项项创新举措上。据介绍,雄安自贸试验区自2019年获批以来,不断健全完善制度创新工作体系,围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产业开放发展、营商环境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领域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截至目前,共有33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4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为了支持新区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新兴业态发展,我们积极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全力打造综保区全景可视化业务管理平台;下一步,将实现与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的数据互通共享,提升在途监管效能。2025年1-2月份,雄安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8.4亿元,同比增长89.3%。”雄安海关副关长李玉峰说。
如今的雄安新区,正秉持开放发展的理念,积极融入全球发展格局,致力于打造一座具有示范意义的“未来之城”。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