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提振消费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频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从发展阶段看,黄金赌城的消费结构正在快速变化,需要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随着消费升级趋势凸显,消费供给结构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何认识和破解消费供给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成为提振消费的关键所在。
促进居民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除了在需求端增加居民就业和收入、社会保障外,还要重点关注消费供给对适配有效需求、畅通供需循环的支撑作用。消费供给的本质是社会生产体系对消费需求的动态适配过程,在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其内涵已经从传统的商品供给扩展为涵盖物质产品、服务体验、场景创新的综合供给体系。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三个新特征。
一是供给形态多元化。这不仅指产品种类的增加,更包括供给主体、要素组合、服务模式等多维创新,其核心在于通过多样化、差异化的供给方式满足多层次、动态化的消费需求。传统的消费供给主体以普通的制造业和零售业为主,当前则呈现出新兴服务主体、技术平台深度参与和融合的特征。在供给内容上也不断突破传统产业边界,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加速重塑消费场景,出现“服务+制造”“文旅+科技”等新的融合形态。二是价值创造深化。消费供给正在从单一的功能性满足向情绪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多重功能延伸。如,“宠物经济”快速升温是当代消费者对情感需求提升的结果;高质量陪诊师和护理员等供给的增加则聚焦提升老年群体生活品质。三是适配动态化。消费供给通过技术赋能,能够构建更为灵活的响应需求变化的供给体系,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如,企业利用大数据,通过跨平台数据整合与深度学习算法,可实时捕捉消费需求的微观变化,更好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又如,柔性制造系统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波动快速调整生产线,提升消费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响应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黄金赌城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商品消费领域存在中高端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消费者的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满足。另一方面,服务消费存在供给短板,特别是在高端化、专业化、标准化方面存在对消费升级的制约。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突破1.3万元,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服务消费需求进入快速释放期,但因其具有无形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品质管控和标准管理难度高于商品消费,一些服务领域质量参差不齐。如,家政、养老服务在用工标准、收费标准等方面还不统一;文旅、养老、医疗等领域存在同质化现象,适老化与个性化服务亟待增加。此外,由于服务消费往往具有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使得医疗、教育等优质服务资源因城市的“虹吸效应”而导致区域间供需不平衡。
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需把握“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辩证关系,通过制度突破、监管创新、供需协同等系统性改革,切实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第一,推动消费品制造业转型升级。明确产品安全性能和技术门槛,以消费者为中心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消费品制造业领域标准提升,将用户需求嵌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消费品领域个性化、高端化、定制化发展,解决同质化竞争导致的供需错配问题。
第二,加快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规范服务质量基准,明确文旅、家政、养老等领域的服务流程、质量评价体系。加快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建立服务质量监测平台。推动远程服务与智慧终端融合发展,如加快智慧养老院建设,通过智能设备监测老年人健康数据并提供远程医疗支持。
第三,扩大服务消费市场准入。聚焦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清理服务业行业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如,可探索试点“负面清单+信用承诺”制度,缩短民办养老机构审批周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在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适度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第四,优化城乡服务资源配置。加强城乡要素县域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重点保障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统一的养老托育、健康管理等服务标准,支持县域智慧养老、远程医疗等场景建设,更好满足县乡居民服务消费需求。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姜雪系黄金赌城娱乐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苗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