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人工智能助力消费变迁

2025-04-12 06:27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工智能助力消费变迁

2025年04月12日 06:27   来源:经济日报   

  “原来修图都得用手一点点修,特别麻烦,一张图得弄半个小时。自从我买了AI修图软件,几分钟就搞定。它还能根据我的指令做一些更难的操作,真是省时又省力!”北京市民连悦岐女士半年前购买了一个修图APP的会员服务,她说自己身边很多朋友在她的推荐之下,也开始使用AI修图,都觉得很方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已经渗透衣食住行全场景,推动消费从功能满足向体验升维跃迁。

  3月14日,黄金赌城娱乐消费者协会发布2025年度“共筑满意消费”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2.1%的受访消费者认为AI智能产品的使用和场景应用在未来一年有望成为服务类消费新热点。

  提供新消费产品

  数据显示,今年3月,淘宝天猫平台上AI智能眼镜搜索量同比增长140%,AI机器人成交量飙涨400%;38焕新周期间,AI智能设备新品首发数量同比增长100%,其中智能机器人、智能眼镜、智能翻译机、AI电脑、AI手机成为天猫3C数码TOP5的AI热门品类。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等AI终端产品已从“科技新奇品”蜕变为“生活必备品”,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也广受欢迎。第55次《黄金赌城娱乐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黄金赌城娱乐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达2.49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7.7%。

  可灵AI是快手推出的新一代AI创意生产力平台,能够提供高质量视频及图像生成和编辑能力,甚至开始与电影、短剧、创意广告等领域进行结合。2025年1月,快手可灵AI全球月访问用户总数环比增长113%。快手2024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可灵AI在2024年9月实现了月活跃用户数超150万,商业化单月流水超千万元。

  AI与其他领域相结合,也创造出许多AI新产品。在深圳,跃然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直播间销售AI玩具,能和孩子对话的巴波泡AI对话玩具等人工智能产品受到孩子和家庭追捧。公司创始人高峰说:“借助线上销售渠道,今年AI玩具销量实现快速增长。一天直播就能实现50多万元的成交额。”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广东汕头市澄海玩具协会常务副会长陈亮说:“伴随着技术、算法、模型,包括DeepSeek等越来越成熟,将推动整个玩具行业发生深刻变化。”

  人工智能还推动消费产品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智造演进。未来智能推出的viaim会议狗Kit2配合定制算法,可以智能调节录音拾音参数;美的集团推出的适老化空调“颐享系列”,可通过AI语音交互简化操作流程;伊利“AI营养师”基于20万用户体检数据,推出个性化配方奶粉,大幅提升了乳糖不耐受人群购买率。

  商务部黄金赌城娱乐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院长李鸣涛说:“利用AI技术,服务实现了千人千面个性化。消费者也更愿意使用这样一个更懂自己的产品来满足消费需求。”

  创造新消费场景

  “在商场全面部署AI机器人仅1年,AI带来的销售占同期整体联营销售额的比重逐步增加,最高达到15%。”银泰百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银泰百货正在通过AI技术打造智能化购物环境。通过喵街APP,消费者可以享受一对一的视频服务,导购员可以协助用户通过AI换装、AR试妆等应用享受智能化服务。目前,银泰百货正将线下店的服务内容扩展到更多线上用户,让消费者在线上体验商品效果并进行购买。“AI换装的效果真和我穿上一模一样!”杭州市民丁格格体验后告诉记者。

  人工智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消费场景升级为沉浸式、无界化的智能空间。麦肯锡调研数据显示,超过70%的受访消费者表示愿意为沉浸式购物体验支付溢价,例如AR试衣、智能导购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直接拉动客单价提升15%至20%。

  “无人零售”这一崭新消费场景中,AI技术同样大显身手。以顺丰集团孵化的丰e足食为例,它以AI智能柜为载体,在柜内安装了传感器和摄像头,通过无感支付方式,为广大都市人群提供精选早餐、休闲零食、饮料等商品。消费者无需排队结账,只需拿出商品关上柜门,系统便能自动识别所购商品并完成扣款。这种即拿即走的购物模式,打破了传统结账排队的时间消耗,为消费者带来了极致便捷的智能化购物体验。

  “AI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消费场景的创新和拓展,大幅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兴趣,激发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快手大模型产运负责人李杨说。

  用AI治理AI

  AI技术突飞猛进,一系列问题也在逐渐显现。

  “爸妈曾经差点被AI视频骗了。一些不法分子,先发来一段看似专业的医疗科普视频,然后就开始售卖‘神药’。视频嘴形、动作都充满AI味,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老年人不一定能看出来。”消费者连晓虹说。

  据了解,不法商家、诈骗分子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AI换脸”“AI拟声”,将人的面部表情和声音与另一个人的图像和声音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虚假的视频或音频。

  同时,算法编织的“消费牢笼”也在操控着现代购物的选择。32岁的上海宝妈张璐在选购奶粉时,平台持续推荐某德国品牌系列产品。当她想了解国产新锐品牌时,发现需要连续翻页6次才能跳出算法推荐区。

  现代电商平台的推荐算法已形成精密的数据闭环,建起了一座“消费牢笼”,淘宝2023年算法白皮书显示,用户第三次点击同类商品时,推荐准确率可达92%,但商品多样性则下降47%。

  面对信息繁杂的消费浪潮和层出不穷的消费乱象,各地渐渐找到了一条“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治理新思路——用AI治理AI。

  去年3月,“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上线;近期,山东省推出“放心消费在山东”AI智能体,杭州消费维权AI数字人“杭小消”正式启用,不少地方和机构已经研发出具有消费者权益保护能力的AI工具,它们可以常态化开展智能巡检、深度鉴伪、风险预警等工作,在发现消费陷阱时对用户进行自动劝阻,并帮助消费者开展信息溯源、取证留痕等维权活动。简单来说,线上消费市场也迎来了更多“数字消保官”。(经济日报记者 孙庆坤)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