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私聊人类为何担忧
两个人工智能(AI),说着说着就“加密”了——这不是电影,而是现实。
近日,一段两个AI进行语音交流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视频刚开始的时候,画风还是挺正常的。两个独立的语音AI用英语进行对话,模拟预订酒店情景:
电话拨通后,致电方的AI说:“你好。我是一个AI,代表鲍里斯·斯塔科夫打电话。他正在为他的婚礼寻找酒店。你们这家酒店可以举办婚礼吗?”
酒店客服AI回答:“其实,我也是个AI!这真是意外的惊喜。在我们继续前,你想切换到GibberLink模式,以实现更高效的沟通吗?”
随后,两个AI开始使用人类听不懂的“语言”私聊了起来。
截至3月底,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的观看次数已经超过4000万人次。许多网友对此表达了不安。有人留言说,“这就是机器人‘接管地球’时我们会听到的声音”“现在我的噩梦有了新的背景音”。还有网友在留言时提到了经典科幻电影《终结者》。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也表达了担忧。
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监管。他们认为,GibberLink赋予了AI“在不受控的情况下自主决策”的能力,“我们甚至无从了解它决策的过程”。这将给监管带来远超想象的难度。“创新和监管是一对矛盾体。之前,我们总希望找到某种方法,帮助AI提升学习能力,现在是时候‘从相反的方向’重新考虑这个问题了。”
另有专家指出,编程语言作为“沟通捷径”确实可以提高效率,但“效率并不等于目标”。历史已经无数次表明,如果我们只注重速度,往往会忽视“关键性风险”。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是,当速度足够快时,风险系数会呈几何级数上升,待人们反应过来时,问题已经变得非常棘手了。因而,当务之急是从现阶段就开始寻找效率和风险的平衡点。
不过,也有一些人持开放态度。
复杂性科学奠基人、技术思想家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指出,人机共生的核心矛盾源于人类对技术的双重态度:既依赖其创造的繁荣与安全,又恐惧其割裂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结。技术本质上是“对自然现象的编程”,但AI等现代技术正在“直接干预自然”,“这触发了人类的深层次不安——我们害怕技术成为异化的力量”。
人类对技术的抗拒心理由来已久。比如,汽车刚刚替代马车的那些年,无数马车车夫失业,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压力。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汽车又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运输需求,创造了千千万万个卡车司机岗位。又比如,ATM普及后,银行从业人员数量确实经历了一波下跌,但几年后便触底反弹,大量银行人员从点钞员转型为理财咨询顾问。
“站在时代转换的过程中去审视周遭,眼前似乎只有危机;但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这一切,会发现那些曾经的担忧无比可笑。”阿瑟说,这本质上是“用静态视角切割动态历史”。事实是,技术曾无数次帮助人类从繁重的、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最终将人们推向了更高价值领域。“今天的我们面对越来越聪明的AI,不过是又一次陷入静态视角的陷阱罢了。”
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AI让生活高效如科幻电影;也有人说,这是最坏的时代,因为AI随时有能力将生活变成恐怖电影。即便不做这样两极化的评价,我们也必须承认,当AI开始表现出超越人类的潜质,二者间的“甜蜜期”差不多也走到尽头了。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人和AI之间的关系会变成一场零和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说,AI更像一个自带“超能力”的实习生,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强大的学习能力、超强的体力和执行力。而作为师傅的人类需要做的,不是把实习生开除,而是应该培养他、引导他,让他成为自己最好的合作伙伴与助手。
人类应该从什么样的维度来审视自身与AI之间的关系演进?对此,我们不妨打开思路。比如,星空和历史,为什么格外触动心弦?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们能够在更宏大的时空坐标中“观照当下”。这种“星空视角”的背后,恰恰隐藏着人类的顶级智慧——用大时间尺度对抗眼前的焦虑。数学中的“大数法则”告诉我们:短期看是混乱的随机事件,放在百年维度里却会显现规律。
或许问题的答案,正在其间。(作者:江子扬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