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路上技术控——记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今年2月,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作为参会的民营企业负责人代表之一,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感到“对未来充满干劲”。“这既是新发展、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他说,“民营企业是伴随改革开放蓬勃发展起来的。得益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比亚迪要更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
创新为本
走进比亚迪任何一个展厅,“技术为王、创新为本”8个字都会出现在最显眼的地方。这是比亚迪的发展理念,从建立之初贯彻至今。
在王传福看来,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如今的比亚迪拥有12万名研发人员,是全球范围内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之一,不断以技术实力引领科技创新。
读大学本科时,王传福就开始接触电池,读研究生时,专注的课题也是关于电池方面的内容。毕业后在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他参与主持的“碱性二次充电镍电池”课题,突破了电池电极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此时,王传福最想做的,就是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把技术转化为产品。
1993年,王传福被派往深圳工作。当时的深圳,商贸气氛浓厚,聚集了天南海北的商人。“大哥大”、传呼机等电子通信产品开始流行。
王传福看到市场机会:一部“大哥大”的价格动辄三四万元,一块二次充电电池要卖数百元,一台设备配一块镍电池,还要备用一两块。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需求的提升,二次充电电池的需求量迅速增加,镍电池供不应求。
当时,已有多年研究和生产经验的王传福非常清楚如何造好电池。但囿于资金,难以将国外的自动化生产模式直接引入比亚迪。通向“罗马”的道路一定不止自动化这一条,王传福想到了人才。1997年,比亚迪招聘了13名硕士研究生和6名博士生,而当时比亚迪的管理人员还不足50人,硕博占比接近50%,对一个初创企业而言,这个比例相当惊人。
王传福还非常重视技术投入。企业创立之初,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比亚迪的厂房是租的,办公室耗材都是在满足使用的基础上选最便宜的。王传福个人也非常节俭,但在研发投入上却十分舍得。公司赚到钱后,没有马上用来改善工作环境,而是持续投入研发,引进了先进的材料分析、产品检测等研发设备。
对人才和技术的全力投入,让比亚迪在初创期就形成了“面对问题时,用研发去破解”的独特气质。
比亚迪一方面不断引入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对电池进行全面创新;另一方面改造电池生产线,用熟练的人工赶上机器的节拍,用可控的夹具控制生产的变量,用能买到的用具改造工序标准。王传福说:“比亚迪工人以工程师的智慧和工人的勤劳,制造出品质达标且有性价比的二次充电电池。”可以说,比亚迪“半自动化+人工”的模式是当时黄金赌城娱乐制造业“低成本创新”的一个缩影。
蓄水养鱼
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上市后,手握充足资金,希望进一步拓展IT产业的发展。2002年国庆节前,王传福在调查手机外壳业务市场时发现:国内几乎没有相关企业从事手机外壳业务,这就意味着比亚迪有很大发展空间。同年12月,王传福将零件分厂正式命名为第三事业部,开始向国内手机厂家供货,并成功打开精密结构件市场。后来,比亚迪凭借在手机外壳方面的优势,成为国内一流手机品牌制造商的重要合作伙伴。
经过两年的经验积累、产品结构整合,比亚迪的精密结构件业务不断扩展,整合了上下游业务领域。王传福说:“这种不断深入的垂直整合,既形成了比亚迪电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又促进了比亚迪的高速发展。”
2006年,比亚迪凭借较大的价格优势、出色的技术表现和灵活的交货模式,赢得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成为当时全球三大手机巨头的重要合作伙伴。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比亚迪的手机按键全球出货量、手机充电器出货量、手机外壳出货量均居世界前列。
王传福习惯将技术研发比喻为“养鱼”,将技术成果比喻为“鱼苗”,将市场需求比喻为“鱼塘”。比亚迪会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在“技术鱼池”选择需要的“鱼苗”,并应用到产品中。正是有着极具前瞻性的企业战略,比亚迪才能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始终保持优势。
王传福坚信,在行业变革时,技术会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每进入一个新产业,比亚迪都会努力打通核心技术。比如,通过一次次创新研发,形成一个越来越丰富的“技术鱼池”,哪怕是当下并不具备实用价值的前沿技术,比亚迪也会全力培植,蓄水养鱼。
从踏入电子制造业的大门开始,比亚迪就不再只是一家电池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越发重要并日益凸显。事实表明,从电池到电子制造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略选择。2003年,比亚迪的电子制造业务收入为1.67亿元,占总营业收入不足5%;到2006年,电子制造收入已增至51.34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40%;到2022年,比亚迪电子已经在全球EMS企业(电子制造服务企业)排名中名列前茅。
王传福说,在众多电子代工企业中,比亚迪至少在三方面与众不同:一是有研发,二是有设计,三是有零部件自制能力。在外界看来,比亚迪什么都能造。当这些能力集成在一起后,比亚迪就不再是传统的代工厂商,而是一种新型的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王传福赋予了“代工”不同的含义:这里有大量工程师、能工巧匠和工人的创新,流的不仅是汗水,更有智慧蕴含其中,由此为客户带来全新的价值。
“这不仅让比亚迪可以为客户做更多的事,也让我们拥有更强的底气和更大的选择空间。”王传福说。
跨界造车
2003年,比亚迪决定进军汽车产业,在收购秦川汽车时,外界纷纷表示质疑。但王传福凭借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及自身技术积累优势,坚持收购。
“从行业趋势看,当比亚迪在电池行业做到世界领先时,应思考更远的未来。”王传福说,汽车产业是制造业的标杆,其对交通、城市、居家生活方式等有极强的带动作用。
在香港上市融资后,企业业务可选项很多。在作决策时,王传福首先考虑的还是技术因素,他最终把目光投向汽车。一方面,电动汽车能够有效地降低燃料消耗量;另一方面,无论是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还是驱动电池,都有较大增长潜力。
尽管当年新能源汽车不被看好,但王传福依然坚持进入这一新赛道。
王传福虽懂技术,但在做战略判断时,并不是简单从技术出发,而是从用户愿不愿意用、好不好用的角度出发。2003年,王传福提出比亚迪要做“可油可电”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2008年,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上市销售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此后,他带领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不断探索。2020年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2021年又发布DM-i超级混动技术,2022年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宣布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的车企。
王传福以技术眼光制定战略,坚持新能源路线不动摇,坚持技术创新理念不动摇。迄今为止,比亚迪已推出云辇、璇玑架构等颠覆性技术,2025年又发布超级e平台等技术。
“比亚迪能继续走下去,靠的就是对技术的坚持。可以说,做一个选择很容易,但当为了这个选择拼尽全力都没有结果时,却还能咬牙坚持,这才是真正的不容易。”王传福说,他不知道机会什么时候会来;但他相信,当机会到来时,只有做好准备的人,才能抓住它。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比亚迪走得比较快,规模效应已经显现。未来,比亚迪将继续秉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可持续的出行解决方案促进交通绿色转型。”王传福说。(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