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田师傅”准没错
每天,田泽轩吃过早饭后,总是习惯带上一把剪刀出门,直接往田地里走。路过果园,遇到需要修枝剪叶的果树,他一定要上手修剪好后才会离开。
在当地,只要是种地的农民,基本上都知道“田师傅”;只要种地遇到困难,不论大小,找“田师傅”准没错。无论多忙、多晚,田泽轩都有求必应,立刻赶往田间查看情况。农忙时节,他的电话更是成了农业热线。田泽轩总是说:“种地无小事,我还是要自己去看一看。”
如今,虽已不在七里坪农技服务中心任职,但只要村民遇到农业技术问题,他依然乐此不疲地给他们“献计”。
田泽轩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今年67岁。1980年,毕业于恩施农业学校(现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的他,选择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成为红土乡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站的一名农技员。
“那个年代农业技术落后,几个乡可能都找不到一个技术员,而红土乡又是恩施最偏远的乡镇之一。遇到病虫害,村民只能干着急。”回乡的初衷如此纯粹而热烈。“我本就是农民出身,对庄稼有感情。”田泽轩说。
与农业为伍,往往意味着清苦与默默付出。当时的红土乡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站只有3个人,田泽轩是唯一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技员。田泽轩整天奔走在红土乡的田野上,随身携带的包里,除了几本农业技术书外,还有包谷粑粑、鸡蛋等干粮。
庄稼病虫害需怎么防治?哪家的庄稼长得最好?哪块田属于哪户村民?几年下来,田泽轩心里门儿清。每年,他平均穿坏3双解放鞋。
工作中他发现,因为当地水田不多,种植的水稻品种亩产只有150公斤左右。
提高水稻产量,得种高产的杂交水稻。1983年初,田泽轩兴高采烈地从山外采购回杂交水稻种子,揣着合同,挨家挨户发动村民:“减产了,我负责!”
在他的积极推广下,包括谭明章在内的几个村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春播时,田泽轩在田里指导农民管水源、下秧苗、做灌溉,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我只是上学时学过一点杂交水稻的种植知识,能不能种好,我心里也没底。”田泽轩说,只要有水稻的叶片枯死,或者长慢了一些,他都会寝食难安。
4个多月后,看着自己推广的杂交水稻粒大饱满,逐渐成熟,田泽轩和村民们的心都放了下来。当年,谭明章因亩产近500公斤而戴上了大红花。5年后,杂交水稻种植遍布红土乡全乡。
1995年,田泽轩调任原恩施市七里坪农技中心技术员。当地大面积种植柑橘、李子等经济林。为此,他一边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一边自学果树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自己为农民献计的能力。
2016年,田泽轩在农贸市场发现鱼腥草卖得很好,平均每公斤12元,但大部分来自外地或者是当地野生的。
“如果掌握了人工栽培技术,村民就又多一条增收渠道。”于是,田泽轩便和农技服务站的几名技术员一起,挖回一些野生的鱼腥草根茎,在试验田里一遍遍试验。待到时机成熟后,他便向村民推广种植。
“第一年我种了近2亩鱼腥草,亩产3000多公斤,收入4万余元,比种包谷、洋芋划算多了。”村民艾书莲至今记得那年的丰收场景。
看到收益不错后,村民纷纷种植鱼腥草。田泽轩也因研究并推广鱼腥草种植技术荣获恩施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18年,退休后的田泽轩被七里坪农技服务中心返聘,继续发挥余热。无论多忙,只要村民遇到农业难题,他总是有求必应。多年来,他先后被七里坪街道办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2023年,中共恩施州老干局授予田泽轩“风范长者”称号。
“农技员就是给庄稼看病的医生,每天都要和庄稼待在一起。”40多年来,他一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句承诺。(经济日报记者 董庆森 柳 洁)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