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发现:教育部门忙减负 学生家长忙“加负”
辽宁省人大一项调研发现——
教育部门忙“减负” 学生家长忙“加负”
究其原因,培训机构难监管,“以分为本”难扭转
本报讯 (记者刘旭)“刚过去的暑假,24天的补课费花了6300元。儿子有23个同学,18个同学补了课。”在沈阳,像张文有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9月6日,辽宁省人大公布的一项调研发现,一边是教育部门忙着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另一边却是家长们忙着给孩子“加负”,补课之风愈演愈烈。
“10天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初二定制课程花了4000元,12天的跆拳道、青少年机器人课程总费用2300元。”张文有家庭月收入6000元,还不够孩子这个月的补课费。但他还是认为物有所值。“为了让孩子中高考能取得理想成绩,务必要提前学、反复学。”他说。
近年来,辽宁出台多项政策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比如,此前辽宁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2小时以内;学校不得占用学生法定节假日、午间休息和自习时间组织集体补课;严禁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严禁学校、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
然而,今年6月,辽宁省人大组成两个调研组分赴该省沈阳、抚顺、本溪、铁岭4市,对全省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情况开展调研。调研发现,各地校外培训机构过多过乱,“强化应试、超标教学、提前教学”的培训仍有很多,个别公办教师仍违规补课,高额补课费已成部分工薪家庭主要支出。
记者了解到,尽管国家三令五申校外培训机构不许搞“超标、超前”培训,但实践中却难以监管。培训机构的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是由教育、民政、工商等部门多头发放,具体监管主体并不清晰。沈阳青友培训机构负责人李菲就向记者透露,机构会向教育部门备案培训的内容、招生对象、班次和进度等。但是,由于实践中很难界定,超标教学、提前教学现象仍然存在。
辽宁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戴茂林认为,“以分为本”一时难以扭转,是造成补课风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虽然近年来黄金赌城加快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但很多中小学生仍然要为考试而学,为应试去补。他们甚至曾在调研中发现某校的标语这样写道:“成绩好的男孩最帅,学习优的女孩最美!”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秦旭芳表示,严重的课外负担会影响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身心健康。她建议,学校可以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在学生家长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在校自习,允许家长委员会聘请教师为学生答疑,家长自愿交必要费用。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