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古女孩":希望好好学习 不被外界过多打扰
9月1日,北大迎来3300多名前来报到的2020级本科新生。今年该校共录取了4326名本科新生,他们将分批次陆续抵达燕园。
据北大招办透露,今年被录取新生中年龄最小的同学出生于2005年,今年刚满15周岁。今年,共有4对双胞胎携手走进北大,开启新的学习生活。
在新生人群中,有一个戴着黑帽子、留着齐耳短发,身穿淡蓝色衬衣、牛仔裤的女孩,就是此前备受关注的“考古界团宠”钟芳蓉。
来自湖南耒阳的钟芳蓉,8月27日接受央视采访时,还扎着马尾辫。对于临开学前换的新发型,钟芳蓉表示,短发打理起来更方便。
接受媒体采访时,钟芳蓉表示,希望大学期间能够潜心学习专业知识,不被外界过多打扰。她还说,接下来,最大的心愿是去故宫逛逛。
报到
“考古女孩”被保安认出
上午9点左右,钟芳蓉来到北大邱德拔体育馆排队,这里是迎接本科新生的“首站”。
换了发型又戴着帽子和口罩的钟芳蓉,报到当天在新生人群中很难被认出来。不过,她坦言,没料到自己还是被一名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认出来了。“对方问我是不是新闻里那个报了考古专业的女生。”钟芳蓉当时有些不好意思,回答“是”,看衣着,对方是保安。
为了9月1日一早就能到学校报到,8月31日,钟芳蓉就和她高中时的同班同学、另一名考进北大外语学院的女孩一起乘高铁抵达北京。
从家乡湖南耒阳到北京要坐8个多小时的高铁。钟芳蓉的爸爸原本买好了送她到北大报到的火车票,但最终因太忙未能同行。
好在钟芳蓉的舅舅在北京。8月31日晚9时许出站后,她和同学被舅舅接到家中休息了一晚,9月1日一早她们就来到北大报到。
入住
“今年的考古专业有50多人”
钟芳蓉个子不高,小巧的脸被口罩遮住了大半,但是办起事来干净利索。不到10点,她就完成了报到,和其他同学相约前往宿舍。
2017年,钟芳蓉曾以游客身份逛过北大。但三年后再次来到这里,北大对她来说仍是一个大而陌生的园子。
不过,她表现出一贯的冷静、理性,打开手机导航,花了10分钟就找到了即将入住的宿舍楼。
然后,从办理入住手续到铺床单、挂蚊帐,钟芳蓉很快就熟练地完成了。说话间,她已在宿舍的书桌上摆出了从老家带来的台灯,方便看书、学习时用。大学生活第一天,钟芳蓉已想好,以后会多多去图书馆学习。
据钟芳蓉透露,在已经建立的班级群里看到,今年的考古专业有50多人,“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冷门,考古专业还是挺多人报的。”
礼物
“入学大礼包”里有三本书
9月1日报到时,钟芳蓉收到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为新生准备的“入学大礼包”,其中有三本与考古相关的书籍——《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考古学初阶》和《我的父亲苏秉琦:一个考古学家和他的时代》。
对于《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这本书,钟芳蓉感到熟悉而有亲切感。
完成报到到宿舍整理物品时,看到新发的这本书,冷静到有点“不苟言笑”的钟芳蓉开心地说,“我之前收到的那本《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有樊先生签名。”
对于接下来的大学生活,钟芳蓉说,希望能继续好好学习,“安安静静的,不被外界过多打扰。”
此前,钟芳蓉报考考古专业,在社会上引发了热议。对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受访时表示,学生并不希望再被过多打扰,学院也尽力保护学生。陈建立强调,不止是钟芳蓉,任何同学只要来到北大,来到学院,喜欢考古专业,学院就有责任把他们教育好、培养好,“找到自己的兴趣,这是最关键的。”
新生
选专业首要考虑还是兴趣
今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迎来50多位新生,北京女孩董思奇就是其中之一。
“我喜欢历史,也喜欢逛博物馆。”董思奇觉得,自己的性格和考古学是“绝配”,她就想安安静静做点喜欢的事情。
暑假期间,她已在网上看到了关于钟芳蓉的新闻。那时,董思奇还不确定自己能否进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心里生出的是对这位未来同学的羡慕——能去北大念考古,真好啊。
董思奇觉得,身边的同龄人对考古并没有什么“偏见”,也不会因为这是所谓的“冷门专业”而刻意避开。她期待这种“既在书斋又在田野”的生活。“我愿意去过一种物质上普通的生活。以后我肯定还是要留在这个领域。毕业之后可能去研究所、考古队或者博物馆,都挺好的。”
投身基础学科的学生,在交谈中也说出了同样的话——兴趣。
来自上海的学生陈宇骁,在高考分数出炉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他喜欢量子物理,觉得它“反常识”,以后也想在微观世界做更多探索。
学生吕喆也是一门心思奔着物理来的。“没有考虑过其他专业。”吕喆说,物理是基础学科,念物理,将来的职业选择范围反而可以更宽广。而且,物理世界令他着迷。如果将来有机会,吕喆希望能做科研。“不断突破知识的边界,发现新的东西,寻找规律,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其实,和吕喆同分数段的很多同学,都去了其他专业。“从同学们的选择来看,物理至少不算热门吧。”不过,冷不冷门对个体来说并不重要,吕喆坦言,选专业的首要考虑,还是兴趣和爱好。
从青海来到北大的女生赵雯昕念的是数学,这也是她填报志愿时的第一选择。
“有句话叫科学改变世界,数学改变科学。”赵雯昕说,“我觉得,如果想要在科学上取得长足进步的话,首先要有突破的就是数学。”她期待着,能把数学上的突破转化为科学上的应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
综合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客户端、《科技日报》等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