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决战金沙江 白格堰塞湖上“永不消失的电波”

2018年11月22日 08:02   来源:华西都市报   

  决战金沙江 白格堰塞湖上“永不消失的电波”

  队员们在安装遥测水情监测设施的途中小憩。

  队员们安装遥测水情监测设施。

  应急监测队队员们跋涉在陡峭的山路上。

  11月13日下午,随着金沙江白格堰塞湖临时遥测水情监测点设备信号灯的闪烁,一组组遥测数据及时传到1000公里外的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情中心,再汇总到前线抢险指挥部。几分钟后,一条信息正式发布:“金沙江贯通,断流问题解决,白格堰塞湖危机解除。”

  听到这个消息后,甘孜水文局工作人员张定高舒了一口气。从3日20点金沙江被确认再次形成堰塞湖到危机解除的200多个小时里,张定高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北斗通信技术共发出了1700余条自动监测数据。正是这些水情信息数据,为前线指挥部应急抢险、泄洪以及群众转移安置等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这200多个小时内,在海拔近3000米的堰塞湖水位线上,这条1000公里的信息通道经历了怎样的金沙江大决战?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独家采访。

  第一次警报

  堰塞湖水淹没监测站

  3日17时30分,安装在“10·11”堰塞体上游3公里的应急监测站点向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情中心传回了一组异常数据:堰塞湖水位陡升了2.83米。

  对于该数据,经验丰富的水情值班员并未快速下结论,因为“探头”或终端设备故障可能会导致监测数据异常。工作人员口中的“探头”是形如话筒的压阻式水位传感器,放入水中可采集水位信息,并由遥测终端通过北斗卫星短报文功能,发回省水文局水情中心。

  值班员经致电甘孜州水文局,与前方白玉县水务局反复核实后,确认在川藏边界的金沙江畔“10·11白格堰塞湖”同一位置,再次发生了山体坍塌。

  当晚8时起,堰塞湖下游叶巴滩水文站水位逐渐下降。4日凌晨,“流量稳定在240立方米/秒,仅为堰塞体至叶巴滩的区间来水,因此我们初步判断金沙江已经完全被堵塞。”省水文局水情工作人员说,堰塞湖再次形成。

  这次能够迅速监控到险情,省水文局水情工作人员感叹,这得益于上次危机解除后的“留一手”。“10·11”堰塞湖泄流后,堰塞体上游3公里处保留了一个应急监测站点,便于掌握堰塞湖水位变化情况,以防险情再次发生。

  之所以选择那个位置,一是距离堰塞体较近,能及时反映水位变化情况;二是地势开阔,便于设备安放和人工观测。如再形成堰塞湖,通过该点位采集的数据,能推算出堰塞湖的库容增量,把握其“生长”情况,以便为后续泄流作准备。

  但就在省水文局全员“戒备”开始“打仗”时,前方却发生了意外——那个被留下的“功勋”站点被快速上涨的回水淹没。4日凌晨5时,坝上三公里处水位数据传输中断。

  紧急8小时

  穿越无人区重建监测站

  而在3日晚9时,甘孜州水文局唐扬川、张定高、何明科、生龙赤勒四人组成的应急监测队已摸黑从泸定出发,驾车前往堰塞湖。同时,甘孜水文局二队和雅安水文局补充队也先后出发。

  4日11时,四人应急队到达位于坝上山顶的日西村,在藏族老乡的带领下,他们背着重达百斤的水位雨量一体化应急监测设备、全站仪、电波流速仪等设备,开始了三公里的徒步。

  在陡峭的山路上,四人应急队在枯树枝中穿行,为支撑身体甚至徒手紧握枝丫,身上被划出道道血痕。他们一人拿着镰刀在杂草丛中开路,其余几人轮番背着设备前行。在高海拔的荒山里,他们身上的冲锋衣根本就抵御不了严寒。携带的矿泉水很快就喝完,在渴得没办法时,就俯身喝山涧溪水。幸亏出发前,藏族老乡塞了20几个“夏馍馍”,才让他们在饥肠辘辘时能补充点能量。

  4日上午,应急队员们到达了坝上3公里处的遥测点。此时,原本离岸边约16米的遥测水情监测设施已被淹没。在查勘好位置后,何明科踩着水和淤泥,顺坡向下,将“探头”放入水中。他因没站稳摔了一跤,但立马撑着站了起来,继续安装设备。

  “滴”,伴随着信号灯的三次连续闪烁,远程遥测终端设备响起数据发送成功的声音,张定高终于歇了口气,将设备轻放在地上。应急监测站下游3公里处,干流因旁边山体塌方,耸起了一个灰点,让本就寂寥的冬日更显荒凉。

  一分钟不到,1000公里外的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情中心值班员再次刷新水情信息服务业务平台时,显示屏弹出了水位“2908.05米”的最新数据。他看了一下时间,“11月4日13时15”分,这是坝前应急监测站被淹没又重新恢复后,通过北斗卫星传回的第一条监测数据。

  马不停蹄,安装结束后,应急队四名队员兵分两路,与其他两支应急监测队汇合,分别驻扎堰塞湖上下游3公里处,以及堰塞体上的监测点,保证每15分钟就把有关堰塞湖的各种数据传回后方。

  剩下几天,是来回的调试、监测和采集视频材料与上报……白玉县的昼夜温差三十几摄氏度,队员们双脚被冻成了冰坨,脱皮疼痛难忍。在没有帐篷的情况下,只好露天挤在睡袋里过夜。天微露晨光时,张定高准备拿起水瓶喝水时,才发现里面已冻成了冰。、

  “唉,结霜了哟。”经身边同事提醒,张定高注意到自己的冲锋衣上,已凝结了一层白色霜粒。

  14日堰塞湖正常过流。查看完垮塌裂痕中的洪痕,结束工作的何明科,掏出手机更新了一条朋友圈:“还活着,真好!

  苦守4天3夜

  为导流决策提供数据

  9日12时,在指挥部指挥下,工程抢险装备开始在堰塞体进行泄洪槽开挖作业。11日下午,省水文局郭太友、于川,乐山水文局郑桂全等3人携设备到达堰塞湖坝上3公里观测点和何明科汇合,支援白格堰塞湖的水文应急监测工作。

  泄流一旦开始,他们的工作便是与奔泄而下的河水“赛跑”。

  水情预报中心负责人赵国茂介绍,为不间断监测堰塞湖水位变化,在“探头”难以安装入水时,必须采取人工观测方案加以保障。“通过监测这个点位的水位变化,利用推求的堰塞湖库容曲线,就可查算出泄流时堰塞湖蓄水量减量,分析计算溃口泄流流量,掌握泄流动态。”

  郭太友一行蹲守在已布置好的全站仪监测点,人工观测水位。每15分钟,记录水位数据后,立马用卫星电话向省局水情值班室报告。

  后方,省水文局水情工作人员投入到紧张的分析计算中,根据每15分钟的水位监测数据,滚动推算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的溃口平均下泄流量,为下游防洪决策提供支持。

  经过一夜泄流,到了14日上午,江面已经平稳下来,监测队员们绷紧的弦总算放松了。等大家回过神来才注意到,4天3夜的蹲守后,皮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裂。

  晚上,郭太友一行返回了白玉县城。累得一直未说话的何明科慢慢说了一句:“再过两天,水位退至遥测设备监测范围下后,我还要再去现场挪挪设备,要保证数据无间断传输。”

  |对话后方|

  截至21日,布设在原堰塞湖上下游3公里处的遥测水情设施仍在工作,金沙江上,电波永不消逝。

  前方采集观测的数据,到达后方到底能产生怎样的结果和“能量”?记者独家对话了四川省水文局水情预报科相关工作人员,对金沙江堰塞湖的相关数据进行剖析。

  记者:在金沙江出现险情后,截至11月6日晨,推算出的堰塞湖蓄水量为2.08亿立方米。这个值是如何计算得到的,推算这个数值的目的是什么?

  工作人员:上次堰塞湖自然泄流后,因为河床抬高且一部分堰塞体并未冲“干净”,所以在堰塞体内还会保留一部分“底水”。我们利用坝前站的水位和推求的库容曲线,就可以知道“底水”量,根据上游来水计算蓄水量增量,从而得到堰塞湖当前蓄水量。推算这个数值,第一是为掌握堰塞湖的情况,第二为开挖和泄流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记者:开挖方案是如何制定的,需要考虑到哪些因素?

  工作人员:开挖方案是由应急管理部、前方指挥部、水利部、长江委等单位共同研究决定的。我们负责提供相关挖掘方案的溃坝洪水及河道演进分析。

  具体来讲,泄流前,我们会利用堰塞湖水位监测数据(如水位、流速等),掌握蓄水量变化情况,实时修正库容曲线,滚动计算堰塞湖水位涨幅和蓄水量。

  开挖前,我们还要利用这些数据推算在不同的下挖深度下,最早开始泄流的时间。泄流时,因为无法确定溃口变化情况,又要模拟多种溃决情况,开展溃坝洪水分析工作,计算溃口下泄流量多大,根据溃坝洪水分析的结果,推演下游叶巴滩、巴塘、奔子栏等断面的洪峰流量,并与“10·11”进行对比,到达下游哪个点位时水位可能升高多少,为下游居民区的疏散和转移方案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