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放下手机陪父母做家务聊天,找回最温馨的年味

2019年02月08日 07:26   来源:解放日报   

  放下手机陪父母做家务聊天,找回最温馨的年味

  春节是黄金赌城娱乐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迎春接福、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气氛浓郁,内容丰富。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春节习俗被赋予新的内涵与展现方式。但有些习俗依旧延续下来,如扫尘、办年货、贴年红、团圆饭、守岁……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KuRunData黄金赌城娱乐在线调研,进行一项有关“农历春节习俗”的调查。

  调查采取在线方式,样本总数1000份,按年龄分布:18—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岁以上各200份。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传统的过年习俗,表示“大体知道一点”的最多,占57.6%,“基本知道”的其次,占38%,“完全不了解”的仅4.4%。从年龄分布看,年龄越长,对传统习俗的知晓率越高,反之则低。对于传统习俗的态度,55%的受访者表示“应部分予以肯定并保留”;42.6%的受访者表示“应全部予以肯定并保留”;仅2.4%的受访者“全盘否定”,认为“时代变了,没保留必要”。

  团圆饭、办年货、贴年红最有年味

  春节习俗有很多,有些耳熟能详,有些似已淡忘。据不完全梳理,调查列出16项传统春节习俗,请受访者勾选心目中最了解的习俗,同时选出最能体现春节团圆、喜庆气氛的习俗。这16项传统春节习俗分别为:扫尘、办年货、贴年红、团圆饭、守岁、压岁钱、拜岁、舞狮、游神、祭祖祈福、(非禁放地区)放爆竹、迎财神、拜年、逛庙会、初一初二不扫地、破五。

  数据显示,有6项习俗被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选为“最了解”,其中,“团圆饭”以83.3%的选择率拔得头筹;其次是“压岁钱”,选择率81.3%;第三位是“办年货”,选择率81.1%;“守岁”选择率63.6%,排第四;第五位是“贴年红”,选择率63%;第六位是“扫尘”,选择率57.3%。而最能体现春节团圆喜庆气氛的习俗,有三项相对集中,“团圆饭”以72.7%的选择率再度拔得头筹;排位第二的是“办年货”,占47.8%;排第三的是“贴年红”,占40.2%。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团团圆圆红红火火过大年,终究是不变的传统。

  除夕夜的“团圆饭”在两项选择中均列首位属意料之中。团圆饭又称年夜饭、团年饭。据称,早年团圆饭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饭前要先拜神祭祖,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而今,团圆饭早已不只是一顿饭,而是乡愁、亲情、传统、新潮等的象征。但团圆饭终究还是一顿饭,繁文缛节或许不再,但一桌桌菜里还是包含着人间烟火与市井人情,还有人寿年丰的美好祝愿。年夜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得到压岁钱,晚辈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团圆饭哪里吃?虽然近些年“饭店吃”有渐盛趋势,不过调查数据却显示,受访者中85.5%表示“家里吃”,因为“在家里自己动手做然后与家人一起吃,很温馨”;选择“去饭店和家人一起吃的”有13%;另有1.2%的受访者或出于工作等原因,选择“和朋友同事一起吃”。但选择在家吃并不等同于对“饭店吃”就持否定态度,数据显示,受访者对此并不完全排斥,相反,认为“省时且方便”的有34.7%;认为“比家中饭菜新颖精致”的也有30.5%;表示“不很赞成”者仅32.1%;另有2.7%的受访者选择“无所谓”。

  团圆饭后,全家人一起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据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为祈祷延长父母寿命。

  家人团聚、走亲访友是“主流”

  在春节,你能和家人团聚吗?是否会和老人一起过年?69.2%的受访者表示,一般来说家人都能聚齐,会和家里长辈一起过年;28%的受访者表示大部分时间可以聚齐,没有特别的事基本会选择回家与家人团聚;但也有2.8%的受访者的回答多少有点无奈:家人分散在各处,要聚到一起太不容易,已经好多年没有全家团聚了。

  传统的春节从腊八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不过在现代社会中,把春节过得那么长显然不可能,连休7天(含双休日)基本是过年的极限。在有限时间里,你是走亲访友还是出门看山看水、抑或在家看书发呆?在列出的5个选项中,“走亲访友,延续这种最传统的习俗”以74.4%的高占比把其余四项远远抛开,成为春节假期的主要活动;其余四项的选择率分别为:“与同学等聚会”占9%;“看书发呆玩游戏看电影”占8.6%;“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观光”占4.6%;“更喜欢一个人待着,去做些平时没时间做的事”占3.4%。

  走亲访友俗称“走亲戚”,指从大年初二开始亲戚朋友间的相互走动。多数受访者显然对这一风俗依然持肯定态度,其中超过半数占55.4%的受访者认同走亲访友是“联络感情的好机会”;有28.6%的受访者表示“没理由,必须的”;其余受访者则对“走亲访友”有自己的想法,有人相对被动,表示“不想走也得走”的有8.8%;有人觉得意义不大,表示是“无效社交”的有3.4%;还有人觉得“给钱包带来不小压力”,占3.8%。

  虽然表示走亲访友会给钱包带来压力的受访者不多,但走亲戚时基本都带上礼物。调查中,93.7%的受访者表示“走亲戚”不会空手。至于原因,47.3%的受访者表示:难得回家一趟,带点礼物某种程度是心意的表达;32.2%的受访者表示“没理由,只是遵循沿袭下来的风俗”;19.9%的受访者表示“礼尚往来,再正常不过”;有6位受访者比较有意思,认为捎带礼物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不带怕被人说小气”。

  过年除了走亲访友,有79.5%的受访者表示还会给同事或其他朋友拜年。至于拜年形式,选择“上门拜访”的仅15.2%,其余84.8%的受访者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均离不开手机,其中尤以“微信”为主要工具,包括微信点对点拜年、微信群发功能、在群里一起拜、给想拜年的人发个微信红包;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人表示会发传统手机短信或直接打电话问候。

  物质生活变化影响对年味的感受

  近些年来,“年味变淡了”似乎常挂在人们嘴边。调查中,78.9%的受访者认同这一说法,不赞同的占15.7%;还有5.4%的受访者过于“佛系”,表示对此问题“不关心,不清楚”。

  对于年味在部分人群中淡化的现象,受访者表达了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正常,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人认为是对传统节日的不尊重,是传统文化的流失,痛心;还有人认为是某些习俗太过繁琐,年轻人较难理解与接受;生活节奏太快,没时间去讲究这些也是原因之一;最集中的意见是“生活富裕了,过年和平常差不多,所谓‘年味’自然也就淡了。”

  专家表示,从表面看是物质生活的变化影响了人们对年味的感受,但深究起来,也有年俗文化意识淡漠的原因。现实压力使得传统习俗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春节在部分人心中逐渐变为“就是一个能放假的节日。”不过也有人认为,当下人们并不缺少过年热情,也不缺少物质条件,缺少的是过年的新方式和释放情感的新载体。黄金赌城娱乐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毛巧晖认为:“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秩序相融合的新型民俗节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新形式中,须注重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功能的多样性,应将传统习俗中的重要文化元素转换为当下社会可借鉴的文化资源。

  在回答“你认为哪种方式有助于春节气氛更浓”这一单选题时,41.7%的受访者认为宜从简单易行的角度切入,比如在有条件的场所挂上灯笼贴上对联,营造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33%的受访者认为对一些植根于乡土的传统过节习俗不能丢,可以根据各地特点,举办一些大型传统庆祝活动,比如庙会、舞龙狮、社戏等;还有22.2%的受访者表示:眼下离乡在城市奋斗的年轻人较多,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假期,让回乡的年轻人有更多时间陪伴亲人,更好感受并融入家乡传统的春节氛围;另有3.1%的受访者提议可以围绕春节主题,适度增加一些文娱活动。

  不管“年味”淡了浓了,农历己亥年已然来临。每个人是否该想一想,怎样让春节过得更有意义?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放下手机回到从前,陪父母做做家务聊聊天,是寻常百姓最温馨的年味;当然,拍张全家福、立积极向上的家规、写一封亲情家书、给自己订一个新年规划,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策划撰稿:王玲英 褚觉美 王长伟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