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聚焦装配叠合式施工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地铁建设
日前,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叠合式地下车站精细化管理现场观摩会在无锡地铁5号线新阳路站项目现场举行。来自轨道交通领域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科研院所的近300名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交流装配叠合式技术在江苏省地铁车站建设中的首次大规模应用。
作为江苏省首个大规模应用装配叠合式结构体系建造的地铁项目,无锡地铁5号线新阳路站、坊明路站均采用了装配式技术,以其“智能建造、绿色低碳”的理念,为全省乃至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案例。
观摩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听取了交流报告和经验做法,实地察看了装配叠合式车站的结构实体等以及智能化施工装备的运行情况。“如此庞大的预制构件能够像‘搭积木’一样,实现精准的安装,确实令人震撼。”与会代表表示。
无锡地铁5号线全长约29.5公里,设站24座,均为地下车站。中铁一局承建的无锡地铁5号线8标新阳路站是此次观摩的重点。该车站是一座地下两层岛式车站,设计采用了“两端现浇、中间装配”的混合结构形式,车站两端采用现浇筑结构,中部为装配叠合整体式结构。
“新阳路站预制装配率达到了90.2%,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充分结合了装配式结构的快捷高效性与现浇结构优秀的防水性能,具有质量好、施工速度快、绿色低碳环保、节约人力等特点。”无锡地铁建设公司项管二部负责人介绍。
传统的地铁车站现浇施工,现场需要大量的模板、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作业,工序繁多,人工作业需求大。中铁一局项目负责人介绍说,采用装配叠合式技术后,大部分结构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现场只需进行吊装和少量节点的现浇连接。理想状态下,可以减少现场约80%的人工作业量,有效缩短约20%的工期。同时,现场建筑垃圾、粉尘和噪音也大大减少。
围绕装配式车站的拼装设备、施工工法等关键环节,建设团队积极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共同攻克了节点防水、叠合层抗裂等关键技术难题,累计获得各类专利103项;总结提炼形成的《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施工工法》获得省部级工法认证,其BIM技术应用成果获“秦汉杯”BIM应用大赛二等奖。建设团队积极参与了7项相关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填补了国内装配叠合式地铁车站建设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