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思考:东北振兴为何让百姓觉得既近又远 |
|
2005年03月15日 11:40 |
|
|
|
吉林省工商联有关人员认为,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的追求与保护造成了市场失灵和政策落实的“中梗阻”现象。由于政府在相当程度上仍是配置资源的主体,管得越多,得利就越多,以致个别部门仍存在着“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现象,和有关人员得利作为、不得利不作为的“寻租”行为,使相当一些地方软环境建设滞后,政策落地难。
此外,一些政府人士表示,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大钱挣不去,小钱不去挣”、“小富即安”等观念在一些人头脑中更是占据主导地位。百姓的创业意识薄弱,不敢主动闯市场,这也是在东北振兴过程中百姓生活暂时变化不大的原因之一。
让东北振兴走进百姓生活还需从微观上做更多努力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冬林教授认为,创造一个新的体制环境,在这个新环境中,每一个百姓去创业、就业更加容易,才说明东北振兴真正走入了百姓生活。因此,东北振兴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微观主体进行重塑和再造,要让在这个区域生活或到这个城市来创业的人感到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奋斗完全可以创造财富。
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之初,吉林省就提出,吉林振兴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惠及全省2700万百姓,要让百姓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得到实惠,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吉林的振兴也是靠百姓的努力来实现的,因而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倡导二次创业、全民创业。
宋冬林表示,现在许多地方政府还把主要目光放在大项目、大企业上,当然这也是正确的,但应清晰看到,东北最迫于解决的问题是要切实改变百姓的生活面貌,这就要让东北的中小企业能够像南方沿海地区那样蓬勃地发展起来,因为中小企业的就业率是最高的,普通百姓从中受益最大。
此外,政府盯着大项目、大企业,还因为我们的干部体制、衡量政绩的标准有问题,因为这些方面容易见到成绩。当然,目前也有一些东北振兴的政策措施和百姓关系比较密切,如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完善等方面。
宋冬林认为,区域振兴的问题包括许多方面,如环境如何治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没有必要的准备和谋划是不行的。东北振兴是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
|
|
|
|